很多地产项目,拿地的时候就已经挂掉了!( 二 )


为此 , 营销最好要实地踏勘 , 即要介入拿地过程的看地 。
只有这样实地看一看、走一走 , 才能对地块找到“感觉” , 许多用地前提限制的不利因素只有实地踏勘后才能切身感受到 。 好比 , 地块用地不规则、地块上有待拆迁物业、地块上有古迹保护物、地块红线外紧邻高压线塔、地块旁有高架桥和地块在机场航线下等等用地前提的限制 。

很多地产项目,拿地的时候就已经挂掉了!
文章图片
这些用地前提的限制对营销而言 , 在拿地之前就必需要有充分的熟悉和了解 , 在做地块可研时 , 就要想明白如何去破解、如何去应对 。
好比 , 深圳宝安曾经有个地块位于在宝安国际机场的航线下面(降落航线) , 站在地块上抬头看飞机下降 , 连飞机轮子都可以看得很清晰 。
当时2Km范围内在售的竞品项目不在航线下 , 30层的高层住宅 , 均价1.5万/平(毛坯) , 卖得比较好 。 在拿地前 , 我们进行了“头脑风暴” , 针对竞品项目特点提出了“高性价比”的营销策略:一是在价格方面 。 竞品项目均价1.5万/平 , 本项目按均价1.3万/平做价格预估和测算;二是在产品方面 。 在做地块强排设计方案时 , 对产品类型进行迭代进级 , 因为地处航线下有建筑限高 , 正好可以把产品定位为11层的小高层 , 区别于竞品30层的高层 , 做出产品的差异性;同时 , 之所以全部做成11层 , 还有一个考虑 , 就是假如做成12层以上(实在按用地规划限高可以做到13层) , 按《建筑规范》要求就要增加一部电梯 , 那么实用率就会降低 , 而全部做成了11层的小高层 , 在不损失容积率的情况下 , 不仅产品上迭代进级了 , 而且实用率还进步了 , 从而突显了项目产品的高性价比!
实践证明 , 这个破解和应对的营销策略是准确的 , 拿完地后(当时是收购拿地的) , 后期销售项目实现了开盘即清盘 , 而且还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购买或投资 。
盲目对标客户
买得起的看不起 , 看得起的买不起
许多项目在拿地过程中 , 盲目对标高净值客户 , 以为这样的客户可以承受高单价 , 由于高单价意味着拍地可以多叫几口价 , 拿地天然也就多了几分但愿和掌握 。
前几年在广东东莞有个项目 , 在拿地过程中对目标客户对标为深圳投资客 , 以为深圳离东莞很近 , 东莞许多项目都是深圳投资客会去投资购买的 , 而且以为深圳投资客能够承受高单价 , 为了进步单价 , 压缩了户型面积来控制总价 , 产品定位为80、90平米的中小户型 , 来迎合深圳投资客的需求 。
最后等项目开盘时才发现 , 深圳投资客寥寥无几 , 原因是东莞不同的镇 , 目标客户截然不同 , 项目当地都是以本地客为主 , 本地客的需求都是120平以上的大户型 , 并且对价格特别敏感 , 不能接受高单价 , 结果项目销售一蹶不振 , 目标客户对标错了 , “失之毫厘 , 谬以千里” 。 项目除非降价亏本销售 , 否则没有三、五年内项目很难有起色 。
拿地时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找出目标客户的来源的依据就非常重要了 , 画出项目的“客户舆图” , 找准目标客户 。 对于异地投资客的判定一定要谨严 , 特别是目前各城市实行严格的限购调控政策后 , 要更加谨严 。 对于过渡依靠跨区域的投资型客户的地块 , 营销最好持否定立场 , 否则给营销“挖坑”就很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
另外 , 假如目标客户对标为刚需客户 , 那么还要留意两点:一是假如项目产品定位确定为带精装修销售 , 装修尺度不能太高 。 精装尺度太高 , 刚需客户根本接受不了 , 反而造成了项目销售难题;二是刚需项目车位销售周期不能太快 , 要求刚需项目住宅交付时车位100%销售是不切实际的 。 加快车位销售周期可以进步项目的周转率 , 同样也便于拿地 , 但刚需客户的经济能力有限 , 把全部积蓄都用于买房了 , 短期内不会考虑买车 , 那么买车位就更不是当务之急了 。 刚需项目交付2年内车位销售率才50%—60%的项目比比皆是 , 而要求刚需项目车位在项目交付时100%快速销售 , 也就成了营销无法实现的“痛” 。 所以对于刚需项目 , 装修尺度过高和车位快速销售也往往可能成为营销的“坑” 。
动不动就“高低配”
两头客户都落空
拿地过程中在做地块强排设计方案时 , 只要容积率答应(一般容积率在2.0左右) , 开发商都会往“高低配”的方向去靠 。 由于“高低配”可以实现项目利润的最大化 , 利润最大化同样意味着在激烈竞争的土拍市场中 , 可以多叫几口价 , 便可能成功拿到地 , 但是成功拿地的背后往往也掩盖了“高低配”给营销挖的两个“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