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啥共同点( 五 )





















■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没有学区房的梁启超缔造了“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近代家教奇迹。这样的奇迹,除了老天赏饭吃的强大基因,更离不开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风。
梁启超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父亲,他也缔造了“一家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现代家教奇迹。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
次女,梁思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
幺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与中国革命的军人。
幺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和当今只求文凭不求学问的观念不同,梁启超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孩子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别的问题。”

和谐的家庭环境
梁启超在家平易近人,对待妻儿十分温和,从不以家长的姿态自居,家庭氛围和谐。他对两位妻子爱戴呵护,把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海外留学期间,不论多忙,他都会抽时间给孩子们写信。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们的家书有400多封,编纂而成的《梁启超家书》,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中国现代“三大家书”。
而通过梁启超在信中对孩子们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他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严父”:“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完全是一副宠爱孩子的慈父样。
平时在家吃饭时,大人和孩子也是十分平等的,除了该有的礼节规矩外,大多都很随意。梁启超坐在中间,等人都到齐后,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开始吃,他会在饭桌上天南海北地讲不停,传播各种知识。
吃完可以先走,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也是可以的。通常吃到最后只剩下梁启超夫妻,他们也毫不介意。因此,全家人把吃饭看做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最美好时光,既可以饱餐一顿,又可以聆听梁启超有趣的谈话。
在这样融洽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才有可能更加明白什么是爱,怎么爱,爱自己,同时也爱别人。



做有趣的人,过有趣的生活
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说: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梁启超的一生从政从文,样样做得激情澎湃、热火朝天,他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有趣味,而人也一定要活在趣味中才会有价值,所以梁启超总是教育子女不要为了生计而过活,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善于发现乐趣,这样才不会单调厌倦。
梁思庄选择专业的时候,梁启超先是建议女儿学习生物学,但当他在得知女儿并不喜欢生物学后,又赶紧给女儿写信,告诉她不必在意父亲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好。后来,梁思庄又重新选了图书馆专业,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
他还常常建议孩子们在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
梁思成受父亲的影响,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学家,而且多才多艺。他擅长钢笔画,利用课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还做过清华管乐队的队长,不仅任第一小号,还擅长短笛。同时还在自己组织的合唱团中担任男低音和男中音。
即便这样,梁启超还是常写信督促梁思成:“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分,稍微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梁启超也曾在给二女儿梁思庄的信中说:“据你三哥说,你近来看文学书不少,甚好甚好。你本来有些音乐天才,能够用点功,叫它发荣滋长最好。”



寒门家风
梁启超出身寒门,祖辈世代为小知识分子,他的自身经历就是农家子弟受到良好的家教而成功的典型例子。
梁启超虽然不是大富豪,但是著书立说也有不少稿费,而且在政界,他曾担任过一系列高官,在学问方面,更是泰斗级别的人物,按理说可以坐享安逸的生活,可是梁启超一直要求孩子们恪守寒门家风。这与现在很多家长想尽办法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做法完全不同。
梁启超把家里所有的钱都用在子女的教育上,从不挥霍浪费,而且还支持孩子们四处游历增长见识。但是他也会在给子女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提醒他们抽空找些工作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梁思礼17岁赴美求学,边打工边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什么都干,苦读8年,获得博士学位。
抗战期间,梁思成夫妇被困在四川偏僻的村庄,身染重病,生活贫寒,只能靠典当衣服度日时,依然能够守得贫困,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梁思成还时不时拿衣服跟孩子们开玩笑:“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但是寒门家风不等同于抠。梁启超告诉孩子,无论生活富裕还是贫穷,尤其是富裕的时候,也要遵守寒门家风,但一定要注意,寒门家风并不等同于寒酸。
所以他曾写信告诉孩子们:“你们既已都是很规矩的孩子,不会乱花钱,那么便不必太苦,反变成寒酸。”
梁启超学识渊博,见解丰富,却绝不强制孩子按照他的想法来,而是用心观察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性为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并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人尽其才。
一开始,梁启超希望梁思忠学习工程系,梁思成学习建筑学,兄弟二人以后也可以相互照应。后来,梁思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军事、政治,梁启超又从就业角度建议梁思成学都市设计,而梁思成又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了建筑史,梁启超同样都非常支持。
而在梁思成的职业问题上,梁启超曾给出三个方案,并在信中逐个详细地解释,但仍不敢妄自决定,而是反复征求儿子的建议,并尊重他的想法。
【优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啥共同点】他还常写信给儿女们,就家中发生的一些事征求他们的意见。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终归只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倾尽所有帮助他,但是不要试图去左右孩子的人生,还是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逆商的培养
原来我们普遍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现在也开始关注情商的养成,同时,逆商作为孩子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梁思庄考入大学之后的第一次考试,全班37个人,她排第16名。换了现在的绝大多数父母八成要不太高兴了,但梁启超听闻后不但不生气,还十分担心女儿因为成绩不好而伤心。于是安慰她:“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遇袭去世,梁思成和林徽因为此焦躁悲痛不已,梁启超写信鼓励说:“对于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利害得失,唯一的办法就是泰然处之,积极应对。”以此来教导他们直面逆境,勇敢前行。
1928年,梁思成回国,梁启超提前写信说,“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
梁启超曾说,“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所以,他总是教导孩子们积极地面对各种困境,不要让悲观的情绪拖累自己。



爱国就像爱自己
梁启超一生身处动荡,几经波折,但他的爱国报国之心从未动摇,也十分重视培养子女们的爱国情操。
作为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回忆说,虽然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便去世了,但小时候父亲常常讲各种各样爱国志士的故事给他听。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最早回到祖国的留美学生之一,梁思礼的工资只有留在美国的同学的1%,但是梁思礼说,“他们制造的洲际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们制造的洲际导弹是保卫我们的祖国的。”
当有人问他是否后悔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国,因为晚些回国他能够得到更好的待遇时,梁思礼回答:“什么话?!你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



梁思礼院士还有在抗日战争期间坚决回国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国捐躯的梁思忠少校,投身革命事业的梁思懿、梁思宁,都传承并实践了梁启超的爱国精神。
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这件事都不应该被淡漠,它应该是每一位国人最最基本的一种情怀。
在这个鼓吹“读书无用”的年代,教育总是变得很功利很浮躁,孩子们有上不完的补习班,考不完的笔试面试。家长们一面说“素质教育好啊”,一面腰包又撑不起所谓的“素质教育”。
可在梁启超看来,教育很简单,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不惑,不忧,不惧便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我不禁想到《我是演说家》里董仲蠡说的一句话:“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为了啥?教育,就是在帮助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我说一个词,快乐。
在这个年入百万遍地走,人均海龟的平台,没人敢说自己优秀。
因为自觉父母教育成果挺好,恰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正好又有点心得,所以这脸可以暂时不要,脑门上先贴上优秀两个字,话语也调整到“凡尔赛文学”模式,信心满满地回答一下。
我概括下自己父母的教育公式:
高度关爱(差不多是溺爱)+高度自由+日常彩虹屁+最低期待
如果你童年是这样,我就问你一句,爽么?
反正我是爽爆了,很爱学习,很爱家庭,很爱自己。
我写过类似回答,很多人都特别质疑,觉得这样不可能塑造一个优秀的孩子。
我从目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反思了一下,我父母的教育模式带给我的成长因子:
1.资源平台基础——人生起步点因为我父母对我特别溺爱,执着于什么都给我最好的,我爷爷奶奶也是特别溺爱我。所以我从一起步,上的就是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当然后来的高中是自己考进去的,也是当地最好的高中。
代价就是,我父母要交高额借读费,高额的意思就是,我父母得借钱给我上学。
可能有小朋友不知道啥叫“借读费”,我解释一波,我读的学校不是公立,是国企的子弟学校,当年非企业职工子女,是要掏借读费用的,企业职工子女是低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