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武志红提出「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这对家庭教育带来啥启发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也是这么对待他们的。所谓家长制,家长说一不二,顺从是子女的美德,代代相传成百上千年。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要让父母把子女当独立的人格平等的个体看待,而不是当成附属物看待,任重而道远。|国内心理学领域带师本来就不多,中国这个领域发育的晚。
成名的咨询师里,也只有几个人的作品我是能安安静静的,本着学习的态度读完的。
武志红是其中之一。
老哥从观念到表达,都够稳当。
这次他的视频我不加速不快进的看了一遍,说的主要是小盆友的家庭教育问题,列举的例子是游戏,所以本网瘾中年必须有话说。
家庭教育,也就是家教。但家教这个概念,几十年内,字面不变,发音不变,意思全变。
我小时候内会,说谁家孩子没家教,谁听见了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没教养,不尊重老师了,骂人了,跟小盆友撒泼了等等。
主要指的是品德方面。
现在,家教在小孩品德这方面的指代意味,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社会发展了,家长重视早教了,大部分小孩从会说话内天开始,就一口普通话,说方言的都不多了,基本礼仪也完备。
因此,家庭教育,在如今更多指代的是小孩能力方面的培养。毕竟世界越来越现实,有能力才能长大恰饱饭,这已经是家长的共识了。
那么问题来了。
上网这件事,本身就是现代社会人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跟早年间农家子弟从会走路内天就得会放牛差不多一个意思,网络现在已经不是潮人的玩具了,是大众安身立命的工具。
所以从这层意思来说,小盆友学会上网,方向正确,立场正确,前瞻性正确。
但小孩上网能干嘛?编程或者带货直播?
别逗了,且不说小盆友还没这个本事,我认识的程序员和做互联网运营的家长,也没一个指望孩子以后子承父业的。
十个小盆友里边得有八个是从游戏开始接触网络,另外俩也是看够了动漫再转头从游戏接触网络。
这事并不意外,因为现代生活里对低龄群体而言,人类最基础诉求里边的社交诉求,在真实世界里越来越难满足。
对成人如此,对小盆友也一样。
成人社交在这不多提,各位感同身受,时代变迁,认识一个人越来越简单,了解一个人越来越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儿童社交尽管真实,但会被各种真实世界的物理障壁阻挠,类似于城市化进程完备后的交通状况,房产发展后的活动场所缺失等等。
因此,小盆友退而求其次,在网络游戏的内容中和同学找共同话题,在共同话题的撮合下满足社交诉求。
但问题在于,这个诉求,他没有度。
也就是游戏太好玩了,我几十岁的人了输急眼都上头,从中午能输到天黑,更别提小盆友本身就是贪玩的岁数,跟我在不分伯仲!更是玩上游戏就忘了时间。
但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游戏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必然少了,就导致成绩下滑,或者是偷摸拿家长辛苦钱充值去了,被发现了就是一顿好打。
所以这个锅,没有节制的游戏必须背,家长把孩子游戏禁了,也就不在话下。
而武志红在视频里,给了几句专业解释,他把人类生活的世界分成三个。
社会上的世界是现实世界;游戏的世界是想象世界;家庭的世界能连接现实和想象世界,称为过渡世界。
既然孩子只是孩子,因此无论是社会的现实世界里,还是家庭的过渡世界里,都是绝对的被支配者,也就是说小孩缺乏物理世界的基本权力,所以更倾向于在游戏世界里寻找支配的乐趣。
结果玩过头了,被家长断了游戏的粮,于是就更不听话更叛逆,学习成绩也未必好的起来。
他说的理论是自创还是有出处,另说,论调我是赞同的。
但他给的结论,我只赞同一半,这也正是我今天想说的。
武志红给出两条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利用科技手段,在游戏问题上和孩子签订电子版的君子之约,举得例子是腾讯在家长中重推的健康系统和成长守护平台。
腾讯是国内第一大游戏运营商,这个社会责任还是有的。其实武志红说的这两个系统,前者(健康系统)就是国家要求所有游戏运营商必须强制上线的防沉迷系统,由于腾讯的用户基数实在太大,所以超越了国家标准,把防沉迷系统又细化了一步,包括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在国内或者国际都是头一家。
比如注册信息必须实名制,这个信息是要和公安权威数据平台验证的,填假的肯定过不了。每天游戏的时长,按照平时和国定节假日分的非常细化,游戏消费的上限也规定的很死。
至于后者(成长守护平台)主要是用来协助家长管理孩子游戏的工具,包括家长允许孩子玩游戏可以多久,什么时间段,消费多少,甚至禁止玩哪个游戏等等,都把青少年游戏行为和监护人得到的反馈关联起来。
一句话,让孩子游戏变得有节制,让家长对孩子玩游戏拥有话语权。
这对于允许孩子玩游戏的家长而言,应该算是透明度高了很多,孩子也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涉,把学习时间,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游戏的时间以及消费额度,作为条件摆在桌面谈。
其实这和几十年前的孩子,跟家长承诺考试成绩,做到了家长给买个变形金刚或者下饭馆吃顿硬菜,完全是一个道理的。
只是现在的娱乐诉求变了,亲子谈判筹码也不一样了而已。
个人认为,操作空间还是有的。比一刀切把游戏禁了,家里鸡飞狗跳,孩子青春期叛逆提前,家长更年期焦虑提前,要来的妥帖一些。
武志红老师的第二个建议……个人就觉得值得商榷了。
他认为,其实家长要给孩子灌输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更好玩的概念。
这没错。
然后呢,给孩子在过渡世界,也就是家庭里,一定的权限和话语权。
这也没错。
这个话语权,他举例子,说他朋友家里俩孩子,每个孩子会被赋予半小时时间,在家里有绝对的统御权,并且说这俩孩子到了自己的君王时刻,嘣的就把手机扔一边不玩了,然后在家里指东打西,运筹帷幄……
我是觉得,这个太理想化了!
孩子小一切好说,大不了妈妈装个小狗,爸爸吃奥利给,也就这程度不能再多了,家长咬咬牙都能办。
但是武老师低估了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稍微长大一点,活活能盘死家大人!
莫说给他半小时的权力结界,你给他一句话的权限,他就能告诉你,说要么给我游戏充八万要么跟我妈离婚,你挑吧,你是我爹我亲爹出言必践,赶紧挑啊宁?
这家里不得演一出大义灭亲的戏?
我倒是觉得,想灌输年轻人现实世界比虚拟世界更好玩的概念,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能做到的,必须得社会重视,给孩子在现实世界里营造出一个好玩的,可供社交的空间来。
比如少盖几个小区,腾出来地方修几个球场,凭学生证就能进的,免费的内种。
学校里多鼓励鼓励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同时,把外边鱼龙混杂的各种恰钱培训班,该管的就给他制裁一把。
这,才是让孩子和现实世界有效沟通的途径。
毕竟年轻一代未来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在运动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兼顾锻炼身体,真的比在家里陪着家长做戏效果好多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必须得符合时代特征。
就目前的社会形态,以及能够预见的不远的未来而言,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智力,体力,情商,合作精神都同等重要。
有节制有规划的正经游戏大作,对于智力发展是有裨益的。
合理的团队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简直立竿见影,尤其是对发育阶段的年轻人,效果拔群。
而合作精神以及情商,在运动和游戏中都能受益,事实上,仅就神经反射而言,游戏也可以划分到体育运动的范畴内,亚运会都收纳电竞项目了毕竟。
而上述条件的达成,意味着年轻后浪一代的健康成长。
从各方面条件也能看出来,这需要各个游戏大厂和企鹅一样,投入成本研发线上的保护系统;也需要社会分摊资源,构筑孩子成长的空间,才能够达成。
归根结底,你发现了么,武志红提出的家庭教育,想成型,仍然得需要商业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助力。
一个家庭的力量,终究是渺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步)
而正是一个个渺小家庭里最孱弱的孩子们,才能构筑整个民族的未来。
那成年人的世界,为几岁的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为十来岁的孩子提供全面的教育,为二十来岁的孩子提供就业安居的条件……
难道不应该么?

■有些父母就是管得太多了,导致亲子关系非常紧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玩游戏只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已。这不能说明孩子更愿意活在虚拟世界里,逃避现实世界。
当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另当别论了。只是玩物丧志,问题的根源从来不在“物”上,所以,“网瘾少年”的诞生还真就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良好家风的传承,是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明辨是非,通晓大义。
我认为,父母应该做孩子人生的引导者,而不是做孩子人生的设计者。
引导孩子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探索生活,鼓励和支持孩子去过他们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权利。
为人父母,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一厢情愿地安排、设计子女的人生。
你希望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样子,可是孩子也是鲜活的生命,生而为人,他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是吗?
很多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样样都比别的孩子好,这样他们就觉得倍儿有面子,特骄傲,可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了孩子的意愿,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所以,做父母的,必须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己为了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孩子想要的?这样爱孩子,他们真的快乐吗?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也总是竭尽全力让孩子能够过上最优渥的生活。但是,很多人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你们安排的生活多么美好,孩子还是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样子,甚至都不应该有这种期待。
爱一个人,不是锲而不舍地改造他,让他变成你最喜欢的样子。这是以爱的名义来掌控甚至绑架你所爱的人,这是最自私的爱。
真正伟大的爱,是尊重和接纳。尊重个性,接纳个性,这是爱一个人应该有的包容。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孩子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并鼓励和支持他们过自己的生活,无所谓世俗眼光中的平庸或者优秀。
作为父母,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不是吗?


■我们都别忘了,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地爱玩、爱想象,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我很认同武志红老师提到「父母是孩子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过渡世界」这一观点的,我重点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玩乐的角度来说一说我的理解。
有看过我回答或视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家孩子啾啾即将3岁,在我家,我和老陈不仅不反对他玩游戏,我们还天天陪他玩游戏——当然,这儿的“玩游戏”,不止是电子产品,还指各种亲子游戏。

1.孩子在想象世界里无所不能,我们应该呵护好他们的星辰大海。
啾啾还小,不太会玩电子游戏,但和很多孩子一样,爱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小主角多棒呀,上山下海,无所不能,而且动画片里的世界通常都是丰富多彩的,动画片里的大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孩子将自己代入后,自然就会喜欢上那个世界。
但现实生活不同,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被约束、不断地体会到自己能力弱小。
他们需要想象世界——深层次的需求,是用此来证实自己的力量,来掌控一些事情,来体会更多的美好。
孩子玩电子游戏,也是同理。在游戏世界里,他也在争取(或体会)成为高手/英雄,而非一些家长责怪的那样不思进取。本质上,人类都是希望自己能更好更强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就是孩子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应该被作为家长的我们认同且接受,而不是强行压制。

2.孩子终将独立生活,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用“玩”来燃起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爱。
呵护孩子的“想象世界”,不代表毫无限制地放任孩子在那个世界里游荡。如果现实世界同样精彩有趣,他们大概率不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不出来。
在我家,我和老陈崇尚让孩子边玩边学的理念,每天都会给啾啾安排丰富的活动,有运动,有手工,有阅读,有认知启蒙,每周也都会安排出外游玩、探索。









此前写过的一个回答里,有比较详细地说了我们的安排做法,大家可以戳以下链接查看,在此我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