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四 )


第一件批判的事情便是曹操斩杀吕伯奢一家事 。 此事也不见于信史 , 王沈等人所著的《魏书》上说:曹操一行经过成皋的时候 , 经过老友吕伯奢一家 。 吕伯奢不在 , 他家的儿子和宾客一起劫持曹操 , 想要盗取马匹、财物 , 曹操手刃击杀数人 。
《魏晋世语》上也说曹操路过吕伯奢一家时 , 正巧吕伯奢出行 , 他的五个儿子都在 , 盛情款待了曹操 。 但曹操毕竟没有接受董卓的人事安排 , 所以十分敏感 , 怀疑这些人算计自己 , 受持宝剑 , 连夜杀了八个人便走掉了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文章图片
连环画《陈宫和曹操》
孙盛《魏晋春秋·杂记》说:听到吕伯奢一家整理食器的声音 , 以为他们要暗算自己 , 连夜把吕伯奢的家人杀掉 。 之后神情凄怆地讲道:“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便走掉了 。
此外 , 《三国志补注》上还有一条引用梁祚《魏国统》的说法 , 说曹操路过吕伯奢家的时候正是日暮 , 路上遇到了两个人 , 容貌威武 。 曹操故意躲着他们 , 二人笑说:“看你的样子 , 似乎是在逃亡么?”曹操才开始注意到自己的问题 , 便将自己的身世悉数托出 , 临别的时候 , 解下佩刀对二人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 两位千万别对别人讲 。 ”
《三国志补注》是清代杭世骏的作品 ,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当然不及见 , 且其身份是说话艺人 , 不是历史学家 , 未读过《魏国统》等书也不足为怪 , 他以前述三条材料展开故事也是应有之义 , 但经过其改造之后 , 曹操的行迹却变得阴鸷起来 。
故事里为数不多可靠的地方是曹操并非一人去吕伯奢家 , 《魏书》说曹操是一行人一起经过成皋 , 《魏晋春秋·杂记》也说曹操杀人之后神情凄怆地讲话 , 自然是身边有随行者 , 只是《三国志演义》将这个人定位成了陈宫 。
其它的事情便完全是说话家的刻画 , 例如吕伯奢本是曹操的故交 , 而《三国志演义》改为曹操父亲的拜义弟兄 , 这是在曹操杀其全家的“不仁”、“不义”之外 , 又平添了一条“不孝”的罪过 。
在这些史料里 , 吕伯奢早就远行而去 , 所以曹操虽杀害了吕伯奢一家 , 却并没有杀掉吕伯奢本人 , 但《三国志演义》中吕伯奢的远行变成了特意为曹操买酒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文章图片
董辰生绘《捉放曹》
吕伯奢骑驴 , 是闲适之人过闲适的日子 , 古人有“细雨骑驴入剑门”之说;曹操、陈宫一行骑马 , 是将军在马上 , 走的急切、防范的紧密、做人的劳累 。 两人路上相逢 , 正是诚意之人遇上无义之徒 , 有情之人遇上无情之辈 , 暖面之人遇上冷血枭雄 。 所以在吕伯奢一回头时 , 曹操便将他斩落驴下 。
作者深恐读者错过这一关节 , 所以借陈宫之口问道——
宫曰:“恰才误耳 , 今何故也?”操曰:“伯奢到家 , 见杀死亲子 , 安肯罢休?吾等必遭祸矣 。 ”宫曰:“非也 。 知而故杀 , 大不义也!”操曰:“宁使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
“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只是就事论事 , 为自己找的一个并不高明的道德借口 。 但《三国志演义》中加上了“天下”两字 , 便把奸雄心事说得一干二净 。 毛宗岗评论道:“曹操从前竟似一个好人 , 到此忽然说出奸雄心事——此二语是开宗明义章第一 。 ”
奸雄的个性算是立住了 。 而后《三国志演义》便回到对桃园兄弟的刻画上 , 重新刻画起英雄的个性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