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三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文章图片
费新我书曹操诗句
酒至半酣 , 王允举盏 , 掩面大哭 。 众官曰:“司徒贵降 , 不可发悲 。 ”允曰:“老夫非贱降之日 , 要与众官聚会 , 恐贼生疑 , 故推贱降 。 吾哭者 , 哭汉天下也 。 董贼势若泰山 , 吾等朝夕难保 。 想汉高皇提三尺剑 , 斩白蛇 , 起义兵 , 子孙相承四百余年 , 谁想丧于董卓之手 。 吾等舍死 , 无益于国 。 ”众公卿尽皆掩面而哭 。 坐上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 , 夜哭到明 , 明哭到夜 , 焉能哭死董卓耶?”允视之 , 乃是骁骑校尉曹操也 。
毛宗岗在此句中间添上了一个“独”字 , 改为“坐中一人 , 独抚掌大笑” , 并评价说:“众人皆哭我独笑 , 的是妙人 。 ”如果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中 , 则反于常情 。
王允能够以过生日的名义把众人邀请到家中 , 应该是早已决定宴会的目的即同盟反董 , 话还未讲 , 先作大哭之状 , 本身便具有表演性质 , 等待群僚来询问 。 等到王允说出为汉家天下而哭时 , 众人“尽皆掩面而哭” , 自然也是虚伪的 , 只是用此种仪式表明和王允同一立场 。 所以曹操的独笑才被王允视为刺耳之声 , 以为曹操并非自己的一党 。
对于曹操而言 , 这笑声却是对众人只表明态度而没有方法的嘲笑 , 也是看穿了王允不过是借反董一事拉拢群臣 , 成为朝中另一派魁首的把戏 。 所以他的冷笑和直言都是对这种虚伪情境的不忿 , 一如后来酸枣群雄在孟津逡巡不前的时候他所说:“今持疑而不进 , 大失天下之望 。 窃为将军耻之!”可以说 ,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把握住了曹操前期的个性的 。
第二是小说里的曹操早已预先为自己找好了退路 , 因此他才借用王允的七星宝刀——正如毛宗岗所说 , “刺卓何必宝刀 , 其所以请宝刀者 , 预为地也 。 献刀之举 , 未必不在曹操算中 。 ”这是他强于袁绍的地方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文章图片
王涛绘曹操诗意图
不过 , 作者显然漏算了一旦曹操献出王允之刀便是将王允牵连在内 , 无论以历史上或小说中的曹操的智慧都不至于如是 , 除非他有意陷害 , 然而以当时的情景来讲又实在无此必要 , 董卓在刺杀事件之后竟然丝毫未想到追查宝刀的来源 , 也尤为失真 , 这是作者的失算之处 。
作者写曹操要刺杀董卓 , 一定选择在吕布前去牵马的时候 , 及吕布回来时便连忙献刀 , 说明在吕布面前 , 曹操绝不敢造次 。 紧接的一节便是三英战吕布 , 写桃园三兄弟直接同吕布对垒 , 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 这是他们的忠君和仁义之处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所以《三国志演义》一定要塑造这么一个故事:曹操强于袁绍 , 刘备强于曹操 。 曹操强于袁绍在于智 , 而刘备强于曹操在于勇和忠 。
曹操逃亡路上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而释放 , 京剧上称为“捉放曹” , 此事在历史上应有其事 , 但捉他的并不是中牟县令 , 而且当时的中牟县令也不是陈宫 。
【爱历史】《三国志演义》中蔡邕为什么被称为忠贞不二的良臣
文章图片
曹操书滚雪
《三国志》正文说曹操在决心反董之后变易姓名 , 从小道东归 。 经过中牟县的时候 , 被一个村长(亭长)怀疑是逃犯 , 就把他羁押进县城 , 正巧县里有曹操的熟人 , 便把他保释了出来 。 这是可能的 , 曹操行迹匆匆 , 穷奔于途 , 自然有逃犯的嫌疑 , 但那里并没有认出他的真实身份 , 又是怀疑 , 所以一旦有人愿意出面担保 , 自然无罪释放 。
郭攽的《魏晋世语》则直接说中牟县令怀疑过曹操是逃犯 , 并将他拘留在县监狱 。 那时候董卓发下的公文已经传达到了县政府 , 所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功曹)便猜测这人就是曹操 , 主张当此乱世 , 不应该拘留天下才俊 , 所以说服了县令 , 把曹操放了过去 。
这个逻辑便似乎不甚成立 , 毕竟私放通缉犯是一项很大的罪名 , 所以裴松之说:“颁撰《魏晋世语》 , 蹇乏全无宫商 , 最为鄙劣 , 以时有异事 , 故颇行于世” , 故此种说法也未见可信 , 《三国志演义》安排陈宫为此弃官与曹操同行 , 逻辑上确是合理的 , 只是此时的陈宫尚在兖州州长(刺史)刘岱手下 , 距离其归降曹操还有三年的时间 , 当然是不会到中牟去当县令的 。
但惟其如此 , 才能使陈宫成为曹操的恩人 , 也能让其居于道德的高地对曹操败坏德行的事情进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