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导语
最近有些粉丝妈妈们在后台给开心爸爸留言,说了一些这样的疑惑:
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文章插图
家里面有条毯子,是孩子一出生就用的,到现在已经是又破又旧的,但孩子就是不放手,特别是睡觉的时候,说什么都要抱着,只有抱着才能睡觉;
孩子都已经5岁多了,按正常情况都已经是可以自己睡觉了,但还是像个小孩子一样,抱着个毛绒玩具不放手;
有些已经是很破旧的玩具,孩子还是爱不释手走哪里都带着,怎么看都有点不合时宜。
很多妈妈们看着孩子的表现都比较担心,这到底是怎么了啊!且不说这么大了,行为举止还像是个小孩子一样,光是这种恋物的行为就足够让人害怕了,毕竟孩子的这些行为和大家所熟知的“恋物癖”还是很像的,都是无比迷恋某个物品,都是一旦见不到这个物品就手足无措大哭大闹的。
如果不去及早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是长大后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呢?
其实大家只要细心观察,有类似行为的孩子很多,甚至有些孩子长大了,这种“恋物”的习惯还是改不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游泳健将傅园慧,在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身上总是有一根红绳,据说她睡觉啊出门啊都必须带着这根红绳。傅爸爸解释说,这根红绳傅园慧从小就带着,吃饭睡觉从不离身,一根红色的带子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能让她变得安静很多。戚薇的女儿也是走哪里都不能离开“彩妆蛋”,易烊千玺睡觉的时候也总是抱着一只小熊。
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文章插图
那么,这种行为到底正不正常,爸爸妈妈要怎么看待孩子的这个行为呢?今天开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孩子恋物的那些事。
孩子恋物,到底恋的是什么?
在《善解童贞》这本书中,作者对于依恋物是这样说的:
“依恋物对孩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杖。”
一句话讲出了孩子依恋行为的本质。
恋物≠恋物癖
虽然说孩子的恋物行为和恋物癖的表现,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文章插图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他们对依恋的物品,往往是抚摸、咬、玩弄甚至是撕毁,通过这些行为来达到心理上的快感。物品可以不一样,对物品的处理方式也可以不一样,但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快感的目的是一样的。
而恋物呢,更多的是对某个特定物品的特殊依恋,比如上面开心爸爸说过的小毛毯啊,小玩具啊等等。一旦与这些物品分开的话,孩子就会出现哭闹或者急躁的表现。
所以说二者实际上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种行为。
对于恋物癖呢,是需要强行进行心理治疗,或者辅之以现实中的强制手段,才能慢慢引导使其逐渐走向正道,变得正常;而恋物行为呢,实际上都用不着过度干预,毕竟孩子们心中真正依恋的,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妈妈的味道而已。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社会经验的增长,只要没什么外界干扰,孩子身上的恋物行为都会逐渐的消失,根本不用爸爸妈妈费大力气去纠正。
孩子恋物,其实恋的是“过渡性客体”
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文章插图
过渡性客体这个词是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他认为:
过渡性客体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非我”的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子的玩耍中,也是艺术经验的前导指标。
这段话给出了过渡性客体的一些特征,比如是孩子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的,比如最开始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中,再比如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的明显特征等等。
一般来说,过渡性客体对孩子来说,不同的年龄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比如小月龄的孩子喜欢吃手,一方面是他们探索世界靠的主要是嘴巴,另外一方面就是孩子自己的手,象征着妈妈的乳房,这是能够带给他们安慰以及稳定的物品。所以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选择用手指作为过渡性客体,来代替妈妈给自己安慰。
比如众所周知的安抚奶嘴。这更是完全模仿妈妈乳房的感觉,来作为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帮助他们度过断奶期,以及妈妈不在身边的时间。
不掉|怎么都丢不掉的毛绒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为背后的小心思您知道吗
文章插图
在之后的过渡性客体就聚集在毛毯啊,毛绒玩具之类的物品上了。这类物品有着熟悉的妈妈的味道,闻着就能让孩子变得安心;也有很舒适的触感,特别是毛毯裹在身上的感觉,几乎就是妈妈怀抱的感觉;另外这类物品还有随时移动,不会因为某些事情就不在了的情况出现,所以被很多孩子青睐,成为了自己的过渡性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