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记者调查④:家长“减负”,需做“加法”

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采访人员成书丽
“双减”的目标是发展高质量教育,让教育拥有良好的生态。而在“双减”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家校联动,和谐共育。家长们如何转变观念、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另外,如何改变传统的校外培训路径依赖,通过家校联合向课堂要成绩、要效率?系列报道《“双减”之下》今天播出《家长“减负”,需做加法》。
张女士是郑州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除了孩子特别喜欢的科目,她很少主动给孩子报辅导班,但经常和孩子谈心、交流。让张女士欣慰的是,孩子的各科成绩始终保持在90分以上。她认为,“双减”政策给广大家长提了个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家长引导很重要,不能把教育都推给学校、推给别人,推给老师。其实真正的教育还是在家、在父母,要意识不到这一点,再‘减’都没用。”张女士说。
《“双减”之下》记者调查④:家长“减负”,需做“加法”
文章插图
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夏荷教育创始人李水莲解释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育人目标一致,但方法过程有着很大差异。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偏重知识,偏重于理性。而家庭教育则偏重于生活、偏重于感性。是人格修养、习惯养成等生活化的教育,是自发的、零星的,也是长久的,随时随地、潜移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双减”之下》记者调查④:家长“减负”,需做“加法”
文章插图
《“双减”之下》记者调查④:家长“减负”,需做“加法”】红鹳家庭教育创始人兼CEO申昊斐认为,“双减”政策的本质就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学校、学生和家长各归其位,并强化了家长真正的“养”和“育”的责任。“先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然后去想一些更好的引导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顺着他的特点去慢慢地发芽生长。”
在不少教育业内人士看来,“双减”政策为家长经济、精力上“减负”的同时,也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做一道“加法”题:改变以前校外培训的路径依赖,加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同时加强和学校的联合,做好家校共育。
李水莲认为,家长不仅要加强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还要加强和学校的联合,与学校老师密切联系,向课堂要成绩。不仅要知道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做的。通过积极地配合老师,来提升孩子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
在申昊斐看来,与送孩子奔波在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的舟车劳顿相比,全身心、高质量陪伴和教导孩子可能更加劳心劳力,但从孩子的长久发展来看,后者会让孩子收获更多。“孩子的未来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打好基础,孩子就会更像一个高性能的手机,如果功能足够强大,装任何软件他都能运行良好。”申昊斐说。
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伟明建议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素养上都要提升自己,由原来的逼迫孩子学习,慢慢地过渡到引领孩子学习,到最后能够让孩子自主学习。”
双减之下,学生负担减轻,不仅需要家长做“加法”,学校老师的责任和压力也随之增加。要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学校和老师还面临着哪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系列报道《“双减”之下》下一篇《学生“双减”,教师不能“双增”》,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