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先秦诸子其实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摘要:儒家和法家各自从“礼”和“法”的角度提出了规范社会秩序的主张,墨家为伸张正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道家和杨朱一派看似保守、自私,其出发点也是为天下苍生计。由此可见,先秦诸子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先秦|先秦诸子其实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随着周王朝地位下降,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坐大坐强,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先秦诸子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政治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先秦诸子其实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尽管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千差万别,但他们的目的却都是以自己的主张干预现实社会,以期社会的发展合乎自己的愿望。再进一步说,先秦诸子都渴望以自己的主张重塑社会,建立起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儒家希望建立大同世界。《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儒家的大同世界里,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好,也对别人的父母好;不仅爱护自己的孩子,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鳏寡孤独废疾者也能得到照顾;在儒家的大同世界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犯上作乱;大同世界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世界里老有所养,壮有所用,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大同世界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道家试图建立小国寡民的世界。《老子》第八十章这样描述道家的理想世界:“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家贵生,强调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不愿以身犯险。如果出门有风险,那就不出门好了。道家贵生,自然不愿意打仗,在他们理想的国度里是不应该存在军队的。在道家看来,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你不要干涉我,我也不干涉你。大家都能这样,这个世界就太平无事了。为了做到互不干涉,道家宁愿舍弃“什佰之器”不用,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去。在道家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摒除了机心,自得其乐,各自过着恬淡的生活,互不干涉,老死不相往来。
《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原来“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因为儒家讲究繁文缛节,铺张浪费,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周道”指孔子宣扬的周公礼乐文化,“夏政”指夏禹献身天下、自苦为乐的精神。墨子讲兼爱,视人若己;讲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墨家吃苦耐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他们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为了道义和公理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墨子一生都在为扶困济贫奔走相告。
和墨子相反,杨朱极力主张“为我”。杨朱最有名的观点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个观点在后世发展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句话广受批判,臭名昭著,被认为是极度自私的行为。然而杨朱这样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作辩护,他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篇》)站在杨朱哲学的立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别人也不要找我麻烦,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如果不断章取义,这未尝不是杨朱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一剂良方。杨朱将“为我”视作天经地义,他有一套自己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