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人们在拥有的时候漫不经心,但是当失去以后,却发现自己当年的漫不经心是十分无知的行为。比如每年高考以前都有很多考生觉得读书太苦,高考太恐怖,当这些人进入社会,发现生计艰难以后,少不得会说这样的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过,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听起来更加扎心,想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文章插图
图片:“书到用时方恨少”资料截图一、读书的优势在当今世界,对学历和读书最为看重的国家莫过于东亚地区,而东亚地区里面,最重视读书和教育的则是中国,这源于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1、学而优则仕读书的好处,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让人们有了深深的感受,当时西周因为犬戎之乱亡国,中原局势混乱,各大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开始面向民间征集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虽然在商朝,有伊尹出身奴隶当宰相,在西周,有姜子牙被周文王选拔,但这些传说的真相,在当代考古学的证据面前已经经不起推敲,而春秋时代平民出身的人才,开始出现因为自身的才干和学识成为诸侯的座上客。寻常百姓的子弟,只要有学识,就可以实现阶层跃迁,于是,对学历的认可和崇拜,在春秋时代便开始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文章插图
图片:平民成为诸侯的座上客剧照2、读书人的福利不过,在隋朝之前,读书人可以进入体制内工作,并不属于一种常态的规则,甚至从三国时候开始,一个人的成就多大,往往取决于出身而非学识。不过即便这样,读书的好处也要高于不读书,比如说魏晋时期的很多基层官吏,如果不读书的话,可能只能一辈子务农,而读了书的话,最起码可以做个小公务员,虽然不能和朝廷里面的大官相比,但绝对要比寻常百姓强太多。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横空出世,之后的王朝都使用这项制度,隋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有这样的一项规矩,那就是在科举里面取得功名的人,可以享受朝廷提供的福利。比如明朝背景的故事“范进中举”里面,范进只是中了举人就变得欣喜若狂,因为在明朝,举人可以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单就这一福利,就胜过很多没有功名的地主家庭。在这些功名福利的刺激下,读书人开始更加追捧读书这项事业。
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文章插图
图片:男儿热衷于读书剧照二、书到用时方恨少南宋文学家陆游,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上联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在当代出现的频率,也可以用很高来形容。1、陆游的无奈陆游生活在南宋,对于陆游来说,它最大的成就是读书,不过,让陆游感到窝火的事情,其实不是读书,陆游是一个打算做一番大业的人物,所谓大业,对于男子汉来说便是建功立业。古代男子建功立业有两条途径,一个是从文,就是参加科举,而后从科举中获取功名,进入体制内,发挥自己的才干。陆游年轻的时候,南宋的宰相是大名鼎鼎的秦桧,虽然秦桧的口碑很差,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秦桧是典型依靠寒窗苦读而后获得功名的人,当然秦桧最初做官的时候,还是北宋。陆游在科举上的失败,其实和秦桧有一定关系,陆游是一个小人物,秦桧是宰相,他们两个当然没有直接的交集,不过陆游参加科举的时候,真实成绩是状元,而秦桧的孙子恰好和陆游同一年参加科举,秦桧想让孙子成为状元,因此打压陆游,直接将陆游的名字从录取名单里删掉,这一系列打击,让陆游的从政之路几乎断绝。
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陆游第二条路就是从军,陆游打心底也是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早日北伐,而后自己参加南宋军队,建功立业一番。不过,一直到陆游临终的时候,也没看到南宋军队光复中原。当然,陆游在世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没能金榜题名的内幕,只知道自己读书没读到理想状态,所以才名落孙山,因此,“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可以理解成陆游的自责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