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靠 “社交窒息名场面” 出圈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引起了少女的注意。|15个明星玩群居实验,从尴尬中看到社交真相: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二 )


简单来讲 , 有些人就是持续会向外界输送积极的气场 , 让他人都感受到“和ta相处挺愉快” 。 他们之所以受欢迎 , 并不是因为讨好迎合别人 , 而是仅仅以本来的样子“在场” , 就能够让周围人喜欢 。
最近,靠 “社交窒息名场面” 出圈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引起了少女的注意。|15个明星玩群居实验,从尴尬中看到社交真相: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文章图片
相反 , 那些情感存在消极的人 , 总会让别人或多或少感受到“和ta相处不太舒服”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Madrid指出 , 神经质水平(情绪稳定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3]也就是说 , 情绪波动越大、调控情绪的能力越低 , 情感存在就越消极 , 这个人越不讨人喜欢 。
桃花坞里的彭楚粤就是一个例子 。 他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 比如请了苏芒等人到他的烘焙屋体验 , 结果面团发酵需要1个多小时 , 苏芒和丹丹就离开了 。 彭楚粤内心非常难过 , 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
发现了吗?尽管他的反应没有恶意 , 但还是会给别人带来心理负担 。 大家不由自主地会担心:“我这么说/这么做 , 他会不会多想?”为了避免麻烦 , 自然就减少接触了 。
反之 , 孟子义则是一个低神经质、情感存在积极的代表 。
她在节目中直言:“我就是一个钝感力非常强的人” 。 钝感力指不敏感、对外界保持迟钝的能力 , 与低神经质有很高的重合度 。
最近,靠 “社交窒息名场面” 出圈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引起了少女的注意。|15个明星玩群居实验,从尴尬中看到社交真相: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文章图片
孟子义的表现也符合她这句自白 。 节目中人人都喜欢开她的玩笑 , 因为她不会真的难过或生气 。
比如有个片段中 , 他们的小团体一起准备唱歌 , 男生们故意对她恶作剧 , 让她在角落蹲着准备了很久 , 她发现后并没有窘迫尴尬或者生气 , 而是大大咧咧地问:“这就结束了?”“你们回来再唱一次啊!”
这种“低神经质”的表现 , 给了她身边的人很大的安全感和自由空间 。 他们明白自己可以自在地和她相处 , 不需要太多担忧和顾虑 。
03
融入集体是必须的吗?
我们好像总是默认 , 到了一个新集体 , 就要费尽心机融入进去 , 和所有人搞好关系 。
但有趣的是 , 桃花坞里有个人压根就没想过融入集体 , 对集体活动总是能躲就躲 , 但她也在桃花坞过得逍遥自在 , 甚至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 。
最近,靠 “社交窒息名场面” 出圈的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引起了少女的注意。|15个明星玩群居实验,从尴尬中看到社交真相:越热情越没有存在感
文章图片
节目中 , 李雪琴直接挑明自己不喜欢集体活动 。 她还说:“我以前在餐厅打工 , 最快乐的就是天天在后厨洗碗 , 不用在前台跟人打交道 。 ”
她似乎没有把“融入集体”当作一个必须的任务 , 而是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 。
这种选择在心理学中被称作“积极独处”(positivesolitude) 。
它不是因为不会社交而被迫选择 , 而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独处 , 例如为了自我提升或者享受安静而独处 。 研究证明 , 这种积极独处能让人更清晰地观察环境、认知自我、完成情绪上的自我更新 , 有益于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 [4]
也就是说 , 那些不喜欢凑热闹的人 , 不一定就是孤僻 , 甚至可能是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交境界 。
此外 , 在桃花坞里 , 李雪琴还和辣目洋子建立了高质量的关系 , 通过少量而亲密的陪伴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
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EricKlinenberg认为 , 是社会互动的质量 , 而不是数量 , 决定了人是否孤独 。 [5]有的人虽然很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 但他们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获得了满足 , 李雪琴就是很好的例证 。
可见 , 融入集体并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 人没有必要和集体中每一个人搞好关系 。 积极独处 , 或建立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 也同样是非常棒的选择 。
写在最后
面对社交 , 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 。 有的人会选择努力讨好别人 , 或者模仿那些高情商的言行 , 但其实在社交中 ,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 比做了什么事更重要 。
与其刻意逢迎 , 不如真实地表达自己 , 并提升情绪稳定性 。
此外 , 如果真的不想融入集体生活 , 也不必勉强自己 。 自在地享受独处 , 或与少数人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 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
-TheEnd-
参考资料:[1]Kernis , M.H.(2003).Towardaconceptualizationofoptimalself—esteem.PsychologicalScience,19(11),1140-1145.[2]Eisenkraft,N.,&Elfenbein,H.A.(2010).TheWayYouMakeMeFeel.PsychologicalScience,21(4),505–510.[3]Madrid,H.P.(2020).LeaderAffectivePresenceandFeedbackinTeams.FrontiersinPsychology,11.[4]LarsonRW.Thesolitarysideoflife:Anexaminationofthetimepeoplespendalonefromchildhoodtooldage.DevelopmentalReview,1990,10(2):155-183[5]Mauss,I.B.,Tamir,M.,Anderson,C.L.,&Savino,N.S.(2011).Canseekinghappinessmakepeopleunhappy?Paradoxicaleffectsofvaluinghappiness.Emotion,11(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