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陈其泰: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三 )



按关键词阅读:


历来的研究者 , 都把东汉以后黄河的长期安流局面归功于王景治河有方 。 谭其骧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 , 则否定了这一传统说法 。 他精辟地论证了黄河中游地区农牧业的交替发展、植被状况与下游河道变迁的密切关系 。 文章用具体的历史事实 , 阐明了黄河变为害河是近一千年来的事 。 他把唐以前即前期黄河决溢改道的具体情况分作三期:第一期 , 从有历史记载的殷商时代起 , 到秦以前 , 在这一千几百年的长时期内 , 黄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 , 主要是因那时森林、草原、支津、湖泊还很多 , 特别是战国以前 , 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 , 基本上都是农牧区 , 农业经济比重较小 , 因此黄河下游决徙少 。 他说:“那时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二区还处于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产活动方式的时代 , 所以原始植被还未经大量破坏 , 水土流失还很轻微 。 ”第二期 , 秦汉时期 , 这二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变化 , 封建政权不断移民实边 , 进行垦荒 , 黄河中游从畜牧射猎为主变成以农耕为主 , 户口数字大大增加 , 盲目乱垦滥伐 , 没有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 , 结果必然给下游带来无穷的祸患 。 “西汉一代 , 尤其是武帝以后 , 黄河下游的决徙之患越闹越凶 , 正好与这一带的垦田迅速开辟 , 人口迅速增加相对应;也就是说 , 这一带的变牧为农 , 其代价是下游数以千万计的人民 , 遭受了百数十年之久的严重的水灾 。 ”王莽时边衅重开 , 内地也爆发了农民起义 , 所以东汉建立后内徙边郡 , 汉族人口减少 , 少数民族大批迁入 , 两者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 “以农为本的汉族人口的急剧衰退和以畜牧为生的羌胡人口的迅速滋长 , 反映在土地利用上 , 当然是耕地的相应减缩 , 牧场的相应扩展 。 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情况的这一改变 , 结果就使下游的洪水量和泥沙量也相应地大为减少 , 我以为这就是东汉一代黄河之所以能够安流无事的真正原因所在” 。
①谭其骧:《长水集·自序》 , 9~10页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7 。
第三期 , 东汉王景治理以后 , 黄河出现了长期安流的局面 , 与黄河中游边区和河套地区变农为牧密切相关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混乱 , 战争频繁的阶段 , 但却是黄河最平静的时代 , 原因就在于东汉以后 , 本区农业人口大量内徙 , 而以畜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大批迁入 , 加之战乱 , 人口骤减 , 原已开垦的农田被废弃 , 牧场扩大 , 水土流失减少 。 直到中唐以后 , 黄河中游的川原荒坡又被垦辟殆尽 , 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 , 这也就是使得近一千年来黄河下游河床越填越高 , 决徙之祸越闹越凶的症结所在 。 最后 , 谭其骧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具体措施:“1.山区园林化 。 封山育林 , 同时利用荒坡、荒沟、荒地 , 大量植树种草 。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林、牧业收入 , 并且对蓄水保土 , 调节气候 , 改良土壤都发生良好作用 。 2.沟壑川台化 。 在沟壑中打坝淤地 , 制止沟蚀 , 变荒沟为良田 。 这样做既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 又为逐步停耕坡地 , 把耕地从山坡上转移到沟川准备了条件 。 3.坡地梯田化 。 用培地埂的办法 , 起高垫低 , 把坡地修成一台台的梯田 。 4.耕地水利化 。 打井 , 挖泉 , 开渠 , 修水库 , 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一齐抓 , 节节蓄水 , 层层灌溉 。 ”一句话 , 就是改进农业生产结构 , 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 。 ①验之于今日 , 这些建议也是切实可行的 。 他说:“解放以来黄河中游盲目开发的严重后果已从实际上证明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 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揭示的事实 , 正被人们作为历史的经验在吸取 , 相信搞好中游的水土保持 , 终于将成为公认的消弭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 。 ”②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提倡退耕还林 , 植树种草 ,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 切实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 充分验证了他的预见性 。
①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 见《长水集》 , 1~32页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7 。
②谭其骧:《谭其骧自述》 , 见高增德、丁东:《世纪学人自述》 , 111页 , 北京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00 。
此后 , 谭其骧又主编了《黄河史论丛》 , 收辑了一些论述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若干重大洪水、黄河改道及历代治河的重要文章 , 为现代的黄河研究与整治 ,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他对黄河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 主张全面规划治理黄河时 , 既要抓水土保持这个根本 , 又要重视工程防治 , 两者不可偏废 , 要真正摸清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 , 总结人们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 他列举了需要注意的二个问题:“第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是全面地看问题 , 要用辩证研究方法 , 而不是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 ”①对于汉代以前黄河下游的变迁 , 他也作了详细的考证 , 写有《〈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和《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两文 , 从《山海经》人手 , 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人河诸水 , 用《汉书·地理志》、《水经》及《水经注》所载材料加以印证 , 从而钩稽出一条从未被人所知的上古黄河故道 , 有力地证明西汉以前黄河故道决非“禹河”一条 , 进而又论证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故道既非清人焦循所说的没有改道 , 也不像东汉班固、北魏郦道元、清人阎若璩、胡渭及近人岑仲勉所说的只有周定王五年这一次改道 。 他认为 , 在春秋战国时代 , 黄河下游以走《汉志》所载河道为常 , 也曾不止一次走《禹贡》、《山经》所述河道 。 约在战国中期 , 齐、赵、魏各在当时的河道 , 即《汉志》河的东西两岸修筑了绵延数百里的堤防 , 此后《禹贡》、《山经》河即断流 , 专走《汉志》河 , 一直沿袭到汉代 。 在论述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情况时 , 他发现一引人注意的现象 , 即“从新石器时代经历商周直到春秋战国时代 , 河北平原的中部一直存在着一片极为宽广的空白地区 。 在这一大片土地上 , 没有发现过这些时期的文化遗址 , 也没有任何见于可信的历史记载的城邑聚落” 。 原因何在?谭其骧经过考察后认为 , 春秋以前黄河经常泛滥改道 , 人们只能在高地居住 , 平原任其荒芜 , 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聚落 , 更不会形成城邑 。 战国以后 , 黄河下游开始构筑堤防 , 这“是河北平原古代劳动人民在黄河两岸修筑堤防的结果” 。 而黄河在这里决溢改道 , 对人民生活影响很小 , 因此为一般古代文献记载所不及 。 ②谭其骧对这篇文章非常满意 , 说:“古今学者讲到汉以前古黄河全都知道有一条见于《禹贡》的河道 , 谁也不知道还有其它记载 。 如今被我从《山经》中找出这么一条经流凿凿可考 , 远比《禹贡》河水详确得多的大河道来 , 怎不令人得意!”③


稿源:(古籍)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42909.html

标题:陈其泰: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三 )


上一篇:石家庄,终于可以兑换“二牛”纪念币了

下一篇:童养媳在古代,到底是种什么存在,为何要有这种习俗?


人文

陈其泰: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阅读(33)

(一)秦汉疆域行政区研究谭其骧早年从事典型的沿革地理考证研究。1931年,他选了顾颉刚先生讲授的“尚书研究”一课。顾颉刚在讲义中认为《尚书·尧典》的写作年代在西汉武帝以后,...

人文

石家庄,终于可以兑换“二牛”纪念币了

阅读(36)

那么在这春暖花开之时,继辽宁大连、新疆吐鲁番等地之后,石家庄也开始恢复纪念币的兑换工作:这次要注意两点:一是本次的核实期,是3月17日-3月18日!如果有审核没通过的朋友,...

人文

广深握手,东莞受伤?

阅读(34)

但现在,广州似乎要绕开“中间商”——东莞,直接和深圳、香港握手互动了。日前,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进全球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情况发布会,官宣了两则重磅消息。消息一:广...

人文

门禁系统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阅读(31)

慧美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前端设备,采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置的算法程序中,只有动态的人脸图像才能被设备所捕捉和运算。这种人脸识别算法,避免了通过照片或者手机播放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