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延|从科学家到“上山下乡”的投资人,成就百亿估值企业背后的故事

黄松延|从科学家到“上山下乡”的投资人,成就百亿估值企业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作者 | 高贵萍
编辑 | 及轶嵘
题图 | 受访者
半年前,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黄松延去了次建筑工地。当约见的蔚建科技CTO向他走来时,他愣了几秒钟,差点没认出来。
曾经儒雅帅气的文艺小青年,浑身都是泥巴,也胖了,完全是一副包工头形象。黄松延有点心疼。
一个科学家出身的投资人,和一个海外留学回来的企业高管,在摆满了脚手架和各种建筑设备的工地上见面。这个场景有些戏剧性。
不过,如果梳理黄松延近年来的行动轨迹,这一幕倒也不算奇怪。
黄松延是浙江大学机器学习方向博士、曾任华为数据科学家,如今在线性资本负责Deep Tech领域的投资,在过去几年间,他用了大量时间和不同产业的人交流,“上山下乡”成为常事,身影出现在养猪场、玉米地、热电站、水泥厂、搅拌站、制鞋厂等各种地方。
线性资本成立于2014年,聚焦于数据智能和前沿科技。从当初的冷门赛道,到如今“无人不投科技”的热潮,线性资本走过了8个春秋。
目前线性资本共管理九支基金,总规模约20亿美元,以天使至A轮领投为主。在他们的投资名单上,有地平线、神策、特赞、酷家乐、Rokid、思灵机器人等多个行业头部企业。
不盲从,“权威”之外保持独立思考“打死都不投机器人了。”2017年左右,有投资人在公开场合表示。
彼时,一些机器人公司购买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件,将其组装成机器人。投到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让不少投资人叫苦不迭。随着同质化日益严重,和一些机器人公司骗补事件的暴露,市场急速冷却。
这一年,也是黄松延加入线性资本的第一年。
从“科学家”到投资人,身份的转化并没有改变黄松延“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精神内核。前者让他在浩瀚的学术中有足够的深度思考空间,后者因为是早期投资,没有足够的数据和维度可供参考,跨越漫长周期笃定的是“对市场的判断、对产品技术深入的研究”。
在做案头研究、深入产业拜访,做了几个月的深度调研后,黄松延认为力控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可能带来大变革的科技创新方向。
当大部分投资人纷纷“逃离”机器人领域时,这个预判在当时看起来“特立独行”。
黄松延认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初创企业要想冲出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这四大家族的重围,创始团队除了要对行业的垂直场景有足够认知外,还要在机器人领域具备足够强的技术能力。
在接触到思灵机器人后,黄松延更加坚持了自己的判断。
思灵机器人的力控技术世界领先,创始人兼CEO 陈兆芃曾在德国宇航局读博和工作了十年,并参与研发了力控机器人。在思灵600 多名员工中,有超10%的人曾就职于德宇航。在控制器的技术水平,以及量产能力上,思灵均处在行业领先地位。
在签订投资协议之前,线性了解到思灵机器人在慕尼黑还有个十几个人的团队,团队成员多为原德宇航技术人员,黄松延等人毫不犹豫地飞去了慕尼黑。
双方谈投资时,就产品、技术、团队、市场、运营等方面聊得非常细。休息时,喝啤酒吃美食打成一片。当线性团队回到中国后,思灵慕尼黑团队也和创始人陈兆芃进行了反馈,“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投资人”。
线性资本以“不把自己当甲方”的真诚态度,以及“工程师更懂工程师”的优势,在2018年,成为思灵的种子轮投资人。
2019年,思灵机器人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线性持续领投,红杉、高瓴跟投;2020年和2021年,思灵完成A、B、C三轮融资。除了线性、高瓴、红杉持续下注外,C资本、新希望集团、小米、软银愿景基金等相继加入进来。C轮融资完成后,思灵估值突破10亿美元。
对思灵机器人的投资,有着明显的“线性”投资特点:一群技术出身的投资人不追风口,对投资有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科技聚焦下擅长在早期发现行业、企业的独特优势。
用一句话总结线性的打法:先深入了解产业,再找到具备技术能力,可解决产业上的问题的团队。也就是说,线性不押赛道,更看重企业解决行业痛点的能力。
“先找对事情,再找对团队,然后给钱”投资蔚建科技,也是如此。
多年来,建筑行业市场一直不被主流投资人,尤其是科技投资人所关注。
黄松延通过调研发现,建筑行业作业方式比较传统且效率低下,技术正逐渐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建筑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且极度短缺;建筑机器人领域有着2万亿的市场规模,但落地面临极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