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进入太空,要经历哪些科技伪命题?( 三 )


今天 , 我们总在谈论登陆月球上的第一个男人 , 未来也许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 , 将是女人的 。
历史的钟摆 , 为什么女航天员这么少?
既然道理大家都懂 , 为什么女航天员还这么少?
据NASA统计 , 截至今年3月 , 男宇航员有500多名 , 而有65名女性进入太空 , 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 。
造成这一现状的 , 可能是复杂的历史原因 。
第一 , 以往的宇航员往往是从飞行员中选拔 , 而飞行员中女性比例本来就更少 。
此前女性被排除在美国太空计划之外 , 官方给出的理由就是 , 美国宇航员是从军事试飞员的队伍中抽调出来的 , 而所有的试飞员都是男性 。
中国在甄选第一批航天员时 , 并没有限制性别 , 但当时也没有符合要求的女飞行员 , 中国的女飞行员通常驾驶运输机 , 而航天员要求能够驾驶歼击机等战斗机 , 并且飞行时间超过一千小时 。
2012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 , 之前就是一名空军飞行员 , 也是建国以来空军在河南招收的首批女飞行员之一 。
第二 , 太空工作要求宇航员承担技术工作 , 需要理工科专业背景 , 而理工科领域女性越往高处发展 , 占比越少 。
比如NASA就要求宇航员候选人具有STEM学科的大学学士学位 , 其中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或数学学位更加理想 。
女性进入太空,要经历哪些科技伪命题?
文章图片
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 在全球范围内工程专业学科的女性毕业生人数 , 仅占全部毕业人数的28% 。 具备航天能力的一些国际中 , 情况也没有更好 , 毕业于工科的女性人数比例 , 法国为26.1%、美国为20.4%、日本为14% , 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 这自然又会减少女性成为宇航员的几率 。
第三 , 传统刻板印象 , 形成的思维定式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
航天事业的发展一开始伴随着美苏太空竞赛 , 1957年俄罗斯发射人造卫星后 , 宇宙成了另一个战场 , 宇航员变成了事实上的士兵 。 那时人们认为 , 男人应该去前线打仗 , 而女性应该受到保护、远离战场 , 自然也就不接受女宇航员了 。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 航天飞机可以运载更多乘客 , 才让太空之旅从战斗变成了出行 , 不必每个人都是军事飞行员 , 科学家、医生等身份也受到欢迎 。 此后 , 很多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 也会更倾向于负责实验和支持类的工作 , 而不是飞船驾驶者或工程师 。
第四 , 缺乏基本设备 , 阻碍了女性参与太空任务的进步 。
由于女航天员的稀缺 , 以至于以前女性进入太空有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 , 比如女性身材更小 , 需要特定的操作服 。
早在1960年 , 飞行员贝蒂·斯凯尔顿 , 接受了与男士相同的身体准备和压力测试 , 但她不得不穿着需要卷起裤腿的连身衣 , 因为没有适合她的更小的尺码 。 直到2019年 , 当女宇航员准备太空行走时 , 却发现并没有能够让三位女性同时离开国际空间站的太空服 。
这些现实障碍 , 也导致女航天员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
嫦娥逐影 , 女性在太空都做些什么?
说了这么多 , 女航天员到底在太空做些什么工作呢?
首先是户外行走 , 对空间站的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
2019年10月18日 ,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尔完成了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 两人使用扳手、螺丝刀和电动抓握工具 , 修复了国际空间站受损的电源控制器 。 而已经进入太空的我国航天员王亚平 , 也将在空间站外进行多项舱外活动(EVA) , 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太空行走者 。
还有的工作就是实验课题 。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 , 适合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 , 比如2020年11月 , 宇航员香农·沃克乘坐SpaceX龙飞船前往空间站 , 她就负责研究如何产生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 以增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 。 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328天在微重力下飞行 , 期间进行了数百项实验 , 包括太空植物、人体如何适应失重、孤立、辐射和长时间太空飞行的压力等等 。
女性进入太空,要经历哪些科技伪命题?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建国以来就将男女平等列为基本国策 , 有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 , 这也使得中国女性在参与航天科技时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
比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就提到 , 我国目前载人航天飞行已经从短期向中长期飞行过渡 , 这个阶段比较适合女航天员参与 。 他认为 , 中国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 也是符合航天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