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广东唯一会下雪的城市,也太酷了吧( 二 )


“色如渥丹 , 灿若明霞” , 说的就是丹霞 。 1928年 , 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翙声在论文中把韶关仁化这种特殊地貌命名为“丹霞层” , 其发育之典型、种类之齐全、造型之丰富举世震惊 , 遂用“丹霞”命名世界此类地貌 。 丹霞山 , 凭一己之力便坐拥两个世界级头衔: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 着实够韶关人吹上一辈子 。
△丹霞山帽僧峰 / 视觉中国
△“色如渥丹 , 灿若明霞”
要发育成韶关丹霞山这个样子 , 丝毫不简单 , 大自然需风雨不停地雕琢大概1.4亿-0.7亿年 , 才能形成长老峰、阳元石、睡美人等一系列壮年丹霞 。 如今的丹霞山佛道文化交织 , 难怪大诗人苏轼作诗:“此方定是神仙宅” , 张九龄甚至把家安在丹霞山脚下 。
△丹霞山有着浓郁的佛道文化 / 摄影师@刘加青
但“韶关红”不只尽染了丹霞 , 还顺带把南雄盆地给染了 。 连绵起伏的红色山坡 , 让人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大西北戈壁荒漠的错觉 。 鲜为人知的是 , 这里还是世界上除北美西部外第二个研究恐龙灭绝的最佳地点 。
△状似西北的南雄盆地 / 图虫
高大苍茫的群山、壮丽诡谲的丹霞 , 韶关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南方平原城市 , “稳如泰山”的面目 , 让它更像是来自广东北方的“老大哥” , 分量超然 。
迁徙 , 造就韶关多元底色
很奇怪 , 韶关的山 , 在古代同时起到了“隔绝外界”和“沟通外界”的作用 。 这一点 , 在其他多山城市里非常少见 , 但其实结合地理位置来看 , 就不难理解了 。
韶关与赣湘接壤 , 三省通衢 , 素有“横五岭之门户 , 当百粤之冲津”之称 , 虽然群山成了天然屏障 , 但精明的古人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了许多古道 , 达到沟通南北的作用 。
△古人在崇山峻岭中修葺了许多古道 / 视觉中国
自西向东 , 有西京古道通湖南 , 梅关古道、乌迳古道通江西 , 更别说延伸进城区的百顺古道、古市古道等 , 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 , 就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 , 骏马飞驰、商客不绝 , 承担着“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运输角色 。
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莫过于唐代宰相张九龄主持修凿的梅关古道 , 连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地居民 , 货物再不必绕广西北上 。
△梅关古道 / 图虫
有了高大的山岭作为天然屏障 , 又是南北的必经之路 , 自两晋年代起 , 这里就成了躲避战乱的“桃花源” , 特别是两宋时期的靖康之乱 , 宋高宗赵构亲自带领着北方士族和平民一路南迁 , 至南雄的珠玑古巷落脚 。
珠玑古巷位于梅关的必经之路 , 北人翻大庾岭 , 过梅关 , 走到珠玑古巷正好一日脚程 。 于是 , 它正好成了北人南迁的最佳中转站和落脚点 , 以最大的包容度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 后来这群人便以“客家人”的身份被纳入岭南文化的一部分 。 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 , 有76姓、166族从南雄珠玑巷迁往珠三角 , 堪称“广府人的发祥地” 。
△南雄珠玑古巷 , 广府人的根/ 图虫
韶关市博物馆罗伟德副馆长在接受老艺术家采访时提到:“韶关历史上有两次重大人口迁徙 , 一是两晋 , 二是宋代 。 在宋代元丰年间 , 韶关人口密度更达到全省第一 , 北人还给韶关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 , 冶铁业和铸钱业在这一时期都位居全国前列 。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抗战时期 , 韶关曾作为战时省会 , 吸纳了大批来自珠三角的难民 , 人口一下子增加至24万人 。
△韶关从古至今吸纳了许多人口 / 图虫
无论是中原人南迁 , 还是粤人北迁 , 这些迁徙给韶关带来的不仅是人口上的增长 , 还有经济、文化、教育、手工艺上的长足发展 , 更造就了韶关以客家文化为主 , 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多元底色 。
这一点 , 从方言上就可见端倪 。 韶关人虽说以讲客家话为主 , 但粤语(广州白话)、粤北土语、西南官话、湘语、少数民族语言依旧在不同地区流行 。
△韶关的底蕴非常多元 / 图虫
韶关人的口味也大不相同 , 南部以“客家菜”为主 , 而靠近北部的南雄人因受湘赣地理和气候影响 , 无辣不欢 , 号称是“最能吃辣的广东人” 。 一道梅岭鹅王 , 足以让老艺术家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身处广东 。
韶关的建筑文化也很不一般 , 既有像广府的骑楼(百年东街) , 又有客家的围屋 , 在乳源一带还有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瑶族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