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绘画大师 。张择端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
《清明上河图》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清明上河图》创作背景张择端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 。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
《清明上河图》作者简介张择端为北宋著名画家 。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
张择端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
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
课文清明上河图全文人教版6年级
第6单元/第24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进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出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