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他主持剿捻能胜过了恩师曾国藩,也能胜过左宗棠,他是谁呢

曾国藩晚年主持剿捻 , 成效不彰 , 此事遂由左宗棠、李鸿章分别主持 , 李鸿章不但胜过了恩师曾国藩 , 也胜过左宗棠一筹 , 为何会如此 , 背后有诸多原因 。
曾、左、李应付清廷的不同方式
左宗棠还有能力去剿捻吗?
毕竟 , 楚军脱胎于湘军 , 是其中的一支 , 而湘军在打下天京后已被迫大幅裁撤 。
湘军被朝廷逼迫大举裁撤之际 , 楚军却没有遭遇同等命运 , 追溯原因 , 幸亏左宗棠事前未雨绸缪 , 跟曾国藩提前在朝堂内唱了一曲双簧 。
曾国荃打下天京城后 , 左宗棠第一时间举报曾国藩放走了幼天王洪天贵福 。 此举无形之间将楚军与湘勇切割开来 。
五万楚军将士既然早在两年前已不隶属于曾国藩指挥 , 当然也就不必担心它会威胁到朝廷安全;朝廷既然可以对左宗棠放心 , 也就没必要将已经转化为闽浙地方军队的楚军再做出任何裁撤的限制 。
李鸿章还有能力去剿捻吗?
湘军被逼裁撤的风口浪尖时刻 , 李鸿章已经没有左宗棠这么好的运气 。 作为曾国藩的部属兼学生 , 天京城被攻占后 , 李鸿章仍拥有淮军水陆七万余众 。 朝廷虽然已经不担心左宗棠 , 但还是担心曾李师生联手 , 因此对李鸿章的淮军与湘军同等对待 。
李鸿章是何等聪敏机智之人!他素来对形势具备超前准确的判断 , 这次也没有例外 。 他将慈禧太后的心理拿捏得很准 , 因此跑到时间的前头 , 用装聋作哑的方式自保 。
前文说过 , 他居曾国藩幕府时 , 咸丰皇帝要求湘军派兵勤王 , 他尚且知道以请示的方式拖延时间 , 等待机变 。 这次他同样看清楚了:只要躲过这拨裁撤的风头 , 朝廷马上会改变政策 。
以“实用主义”行事的李鸿章不信“诚” , 而信“痞” 。 这次 , 他同样采取“拖”与“瞒”的两字诀 , 仅裁撤数千士兵 , 便敷衍上报了事 。
深入军营仔细去看 , 李鸿章与其说是裁撤 , 不如说是借机淘汰老弱病残 。 史籍记称 , 他“裁撤数营 , 皆系湘将 , 不能剿捻 , 淮将得力者 , 尚在营中” 。 因此 , 应付朝廷威逼的“裁撤令”后 , 淮军的战斗力非但没有削弱 , 反倒增强了 。
【历史故事】他主持剿捻能胜过了恩师曾国藩,也能胜过左宗棠,他是谁呢
文章图片
李鸿章是很滑头的
宦海人情 , 无非人事 。 剿捻换帅关头 , 也是一个回报人情的温情时刻 。
曾国藩与左宗棠合作十多年 , 有过黄金蜜月期 , 也有过龃龉 。 自左宗棠举报他放走幼天王后 , 两人已经断绝了私信往来 。 但这并不妨碍这对诤友私下的支持 。
为回报左宗棠居湘幕时通过湖南省东征局在两年内给予自己近三百万两军饷的鼎力支持 , 曾国藩将留存的湘军精锐老湘营全部拱手相赠 , 同时担保每年不打折扣地完成从两江总督任上提供一百余万两的剿捻协饷 。 此举足以让左宗棠感激涕零 。
老湘营首领刘松山一部二万人马 , 其后不但帮助左宗棠成功剿捻 , 对他在甘肃、新疆后来取得的系列军事成功 , 同样起到了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作用 。 当然 , 这已是后话 。
左、李接手剿捻 , 便是在老湘营首领刘松山打下的基础上进行 。 同治四年(1865年)8月 , 刘松山凭关键一仗 , 将捻军打得分成东西两部:西捻由张宗禹统领 , 东捻以任柱、赖文光为首 。
朝廷针对敌情 , 在左、李接任后也做出大致分工:左宗棠负责剿灭西捻 , 李鸿章负责剿灭东捻 。
左宗棠剿捻不如李鸿章
李鸿章的淮军将领跟捻军首领在地域文化上同根同源 , 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 因此在其后的战场表现上胜过左宗棠一筹 。
同治六年(1867年)腊月 , 李鸿章率领淮军 , 通过扬州一战 , 将东捻军全歼 , 赖文光被俘 , 处以极刑 。
李鸿章的任务已经如期完成 , 左宗棠剿灭西捻却还在路上 。 他不得不加快进度 。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7日 , 左宗棠指挥老湘营统领刘松山、将领郭宝昌率兵会合喜昌骑兵 , 追西捻军至磁州 , 再追逃至河北巨鹿、平乡 。 两天后 , 老湘营将士从南和绕到西边截击捻军 , 获胜 , 捻军被赶得北窜定州 , 转而袭击保定 。
因李鸿章胜利在先 , 左宗棠争竞心起 , 急于求功 , 全方位出击 , 他不但在直隶一带亲自指挥亲兵营作战 , 还对部下各将明确斩杀捻军的“首级赏格” , 对生擒、阵斩张宗禹等首领“从优悬立赏格” , “以作士气而速戎机”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果然 , 部将一日千里 , 穷追猛赶 。 但左宗棠没有料到 , 穷寇莫追 , 情急之下对手也会狗急跳墙 。 走投无路的西捻军被迫铤而走险 , 从保定潜行入京 , 骤然出现在北京卢沟桥一带 , 直接威胁紫禁城安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