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他主持剿捻能胜过了恩师曾国藩,也能胜过左宗棠,他是谁呢( 二 )


紫禁城内顿时陷入空前恐慌 , 空气几乎凝固 。 慈禧太后又惊又怕 。 气急败坏之下 , 她将剿捻两大统帅左宗棠、李鸿章 , 以及配合者直隶总督官文、河南巡抚李鹤年全部罢官 , 以戴罪之身重新领兵 , 一切视后效再定 。
威压如此严重 , 她还是不放心 , 私派出军机处神机营将领在紫禁城外严密巡防 , 以防捻军潜入皇宫 , 遭遇不测 。
对于北京城周遭发生的这一切 , 亲自在前线督战的左宗棠一开始并不知情 。 同治七年(1868年)2月10日 , 左宗棠扎营寿阳 , 才突然接到捻军北上的情报 。 他惊惶失措、忧愤欲死 , 星夜挥师入京保驾 。
俗话说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方寸已被慈禧逼乱的左宗棠 , 此举又犯了高射炮打麻雀的误判 。 捻军声东击西 , 窜入卢沟桥一带只是一小股捻军 , 在北京城外转悠了一圈 , 又撤出去了 。
朝廷在惊慌失措之后回过神来 , 紧急下令左宗棠 , 率军驻扎井陉 , 阻止捻军西进 。
五天后 , 左宗棠带亲兵营抵达获鹿 。
清廷再次发布新的命令 , 直隶各省剿捻官军 , 归左宗棠一人总统 。 毕竟 , 剿灭西捻军是左宗棠的任务 , 李鸿章只是打配合 , 朝廷如此安排 , 也是名正言顺 , 各司其职 。
左宗棠当即兵分三路 , 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朝南追击捻军 。
三军联动 , 小胜不断 , 但仍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 根本原因 , 捻军打“闪电战” , 飙忽驰骋 , 避实就虚 。
捻军选择出击的时机 , 往往在清军出队、收队、行军、未成列之时 。 打得赢就打 , 打不赢就跑 。 楚军一追则逃 , 楚军一停 , 则回头挑衅、骚扰 。 西捻军战略若朝东 , 战术每击西 , 楚军摸不清意图 , 完全陷入被动 。
左宗棠决定亲自督战 。 但到处皆逢战事 , 依然小胜利不断 , 却始终无法抓准捻军主力 , 实现一举歼灭 。
随后一则战例 , 很能看出这种劳师奔走的战术特点 。
【历史故事】他主持剿捻能胜过了恩师曾国藩,也能胜过左宗棠,他是谁呢
文章图片
捻子有马 , 活动范围很大
同治七年(1868年)3月20日 , 老湘营分路渡河追剿 , 捻军骑兵埋伏在南岸等待 。 待众将士渡及一半 , 捻军突然发起猛攻 。 刘松山急令已渡河的部队排阵阻击 , 并亲率主力渡河 , 以抄袭捻军后路 。 捻军见偷袭无效 , 瞬间撤退殆尽 , 从赵州奔赴巨鹿 , 老湘营将士又扑了个空 。
慈禧太后见左宗棠力有不任 , 权衡之下 , 加强权码 , 命恭亲王奕?总统各军 , 左宗棠与李鸿章同为偏师 。
李鸿章带领淮军 , 此时自冀州移师 , 扎营大名 , “以静制动” , 试图通过扼守住怀庆 , 将捻军逼到太行山与黄河之间 , 然后“扼地兜剿” , 守株待兔一锅端 。
此时 , 左宗棠仍按既定的“长圈围剿、以动制动”战术 , 追击西捻军主力 。
追击部队主要分三股:河南巡抚李鹤年 , 楚军将领刘松山、郭宝昌两部 , 清军将领张曜、宋庆两部 。 令左宗棠烦恼攻心的是 , 追击部队每天都在接战 , 每次都能够追上捻军 , 消灭小股部队 , 但仍无法消灭捻军主力 。
就在三股军力劳心奔命追杀之时 , 战局形势又发生骤变 , 捻军主力突然转进山东 。
战场重心再次转移 , 恭亲王奕?在京师 , 已无法督师指挥 。 朝廷因地制宜 , 改令由李鸿章总统各路部队 , 左宗棠则专防直隶运河 , 两军相互配合作战 。
恭亲王转交指挥棒时 , 朝廷责令李鸿章会同左宗棠 , 限两人一个月内务必彻底剿灭捻军 , 否则严惩不贷 。
左李联手消灭捻军
遇事机灵、精通权变的李鸿章接过总统两军的权杖 , 开始琢磨如何将左宗棠的“长圈围剿”与自己的“扼地兜剿”战术结合起来运用 。
具体方法是 , 先将捻军设法赶进一个大的包围圈 , 再寻找薄弱敌军 , 打闪电战 , 各个击破 , 谋求全歼 。
左宗棠执行“长圈围剿”战术一年多来 , 感到经常被捻军牵着鼻子走 , 捻军实在过于灵活飘忽 , 他对自己的方法已经没多大信心 。
李鸿章是北方人 , 熟悉北地地形与气候 , 他看到发挥左宗棠战术的优势的绝佳时机已经来临:
一则直鲁平原一带每逢盛夏必有暴雨 , 大雨带来千里沼泽 , 捻军骑兵将完全失去威力;二则左李隔地配合 , “长圈围剿”的军事部署实力已经具备 。 清军追剿捻军的兵力 , 如今已多达十余万人 , 加上山东地方民团数千 , 完全有足够的兵力四面合围 。
同治七年(1868年)8月3日 , 捻军挺进宁津 。 刘松山率部发起攻击 , 捻军自相践踏 , 被斩杀一千多人 。 捻军余部逃到德平、乐陵交界处 , 刘松山与郭运昌联手 , 捻军破散 , 七千余人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