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衔接有结果吗(林小宅生图)

最近的新闻好笑中透着一丝荒谬 , 林小宅一周内上了至少三次热搜 , 每一次的热评都有那么几条让人怀疑自己身处哪个时代 。
上周分手风波后 , “无缝衔接恋爱”仿佛成了林小宅身上的一个梗 , 因为被拍到了另一个男性出现在她家附近 , 她再次发微博澄清 , “无中生有 , 没有恋爱” 。但评论中的攻讦没有消失 , 夹杂在支持言论中的 , 依然有不少对她的辱骂 。
而一切的起因是林小宅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分手了 , 短时间内开始了新恋情 。很多人认为这种无缝衔接的操作是对上一段感情的不尊重 , 至少说明她在分手前已经肉体或者精神出轨 。虽然 , 林小宅发微博表示自己是正常分手、恋爱 。
在此之后 , 燕公子也发了几条微博 , 先是分享自己“无缝分手”的故事 , 被网友指责后 , 又发了一段话解释 。
事情到了后来 , 已经不仅是在讨论林小宅是否出轨 , 更是在质询“无缝衔接”的爱情有可能吗?“无缝衔接”的人有道德瑕疵吗?
我特意去查了《小鸡词典》 , 在这个汇集了网络流行语的app中 , “无缝衔接恋爱”被解释为 , 上一段恋情刚刚结束还没两天 , 下一段恋情就开始了 。通常来说意味着上一段还没结束就找好了下家 , 只是在静待机会 , 准备分手而已 。
那么客观而言 , 无缝衔接一定代表着出轨吗?无缝衔接的爱情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无缝衔接、对待爱情?
带着这些问题 , 我写了今天这篇文章 。
01.

即便不是无缝衔接 , 
分手后进入新的关系
可能也不需要我们想象中那么久
2005年 , 亚利桑那大学的David Sbarra和弗吉尼亚大学的Robert Emery曾做了一项调查 , 他们研究了分手后人们的情绪变化 , 结果发现:
与关系完好的人相比 , 分手后的人 , 尤其是刚刚分手的那些 , 报告了更多的情绪不稳定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分手后的情绪状态也发生着变化 。
研究针对弗吉尼亚大学的58名年轻人展开 , 这些人在进入研究的前两周内 , 各自结束了四个月以上的亲密关系 , ta们被要求填写为期28天的每日情感日记 。
日记包含33个问题 , 包括爱、悲伤和愤怒等情感状态 。
研究者发现 , 分手后 , 参与者会率先感受到愤怒、悲伤 , 最后是爱的消逝 。虽然最晚处理的情感是爱 , 但ta们对前任的爱意和亲密度是直线下降的 , 一经开始 , 便没有往复的过程 。
至于悲伤和愤怒 , 尽管它们持续的时间更长 , 并且呈现出波动的状态 , 但在大概28天后 , 悲伤的情感会逐渐消退 , 回落到与关系仍然完好的人相似的水平 。而其他负面情感的波动也会在第40天左右基本恢复到常态 。
也就是说 , 大部分人在40天后 , 情绪状况就与关系完好的个体没有什么不同 。这背后隐藏的意思是 , 走出失恋阴影 , 可能只需要40天 。
研究还进一步指出 , 恋爱时间更长的人 , 可能在真正提出分手之前已经逐渐接受了要分手的事实 , 痛苦程度反而更小 。可能更早地进入新的关系 。
02.无缝衔接是渣吗?如前所述 , 分手后的人可能不需要多久便可以进入新的关系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这些人进入的可能是“反弹式关系” , 而这并不一定是一段好的感情的开始 。
它是指 , 在一段重要的浪漫关系结束后 , 立刻开始的一段新的关系 , 并且与前一段关系相关的感情还没有完全被解决 。
反弹式关系的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好处 , 比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缓解愤怒、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 , 提升我们的自尊和自信 , 甚至改善依恋风格 , 向安全型转变 。
但正如定义中所描述的 , 当我们进入反弹式关系 , 很可能还没有修复好在上一段感情中受到的创伤 ,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新的恋情 , 不仅会对个人产生损害 , 也是对新、旧关系的不尊重 , 极易陷入“渣”的境地 。
在Meyer看来 , 反弹式关系是一种权宜之计 , 是“为了能使生活继续向前 , 而做出的一种误入歧途的努力” 。这也是很多人的反弹式关系产生问题的原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情况:
首先 , 新的关系没有和上一段关系完全区分开 。你没有脱离对前任的情绪 , 依然渴望ta , 对ta留有依恋;或者在用对前任的标准去对待新的伴侣 , 这个时候 , 你也无法区分你爱的到底是谁;
也有可能 , 你建立新关系的目的是报复和惩罚 , 想要借此让前任嫉妒或愤怒 , 而研究发现 , 这样的做法会让你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从分手中恢复 。
其次 , 你只是带着“我只是想玩玩”的态度 , 但误导了对方 。不想认真开展一段关系不一定不好 , 但需要双方取得一致 , 如果对方想要建立长期的承诺关系 , 而你却不告知对方自己的目的 , 新关系的发展必然走向负面 。
03.但在一些情况下 , 无缝衔接是具有成长性的体现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心理学家Sandra Langeslag认为 , 爱情是可以管理和调节的 。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结束一段感情 , 什么时候开启新的感情 。
而是否能够不拖泥带水地走入新关系 , 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是自我复杂性 , 自我复杂性高的人具备多重自我概念 , 并且能够处理好这些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
通常而言 , 分手会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 降低它的清晰度 , 有的人会“变得不像自己了” , 甚至“失去了自我” , “不知道自己是谁” 。
而自我复杂性高的人的自我发展程度较高 , 知道“我有很多面” , 并且它们都不一样 。ta们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 可以根据生活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 灵活地调用自身的不同面向 。
比如说 , 分手后 , 在原来那段关系中的自己可能还在哀伤 , 但自我复杂性高的人允许自己哀悼旧关系 , 同时给自己走进新关系的机会 。
ta们是敞开的 , 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感情 , 尊重每一段关系 , ta们能够对新的伴侣坦诚自己对原来关系的态度 , 在新的关系中 , 投入全新的自己 , 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
Shannon Battle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描述 , “爱情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它是从情感调节中被严格地引导出来的” , “那些对情况的情绪反应更积极的人 , 可能会用真实的爱来弥补他们的伤害” 。
自我复杂性高的人具备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 , 这种调节建立在对爱和伤害诚实的基础上 , ta们会面对伤害 , 在新的人面前不避开它 , 不放大它 , 也并不把它交由时间来处理 , 而是与对方一起治愈它 , 享受崭新的爱 。
自我复杂性是一种对爱情和自我都具有成长性的心理能量 。如果一个人能够运用这种能力进入“无缝衔接”的爱情 , 反而是ta拥有健康的爱情观的体现 。
04.重要的不是是否无缝衔接 , 而是我们在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爱情当公众在骂“无缝衔接”的时候 , 除了代入了自己有被欺骗的可能 , 还受到了“纯洁-堕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影响 。
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 , 研究者让287名大学生和795名网络志愿者对亲密关系中的“违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 这些行为包括性威胁(观看色情片)、情感威胁(留着前任的礼物 , 或分手后马上进入新关系)、友情界限(跟好朋友的前任约会)、数字背叛(发色情短信)、隐私侵犯(检查伴侣的物品) 。
结果显示 , 大多数人都秉持着纯洁-堕落的二元式道德观 , 一旦出现违规行为 , 就认为主体在道德上存在很大问题 。
而这正与我们今天面临的道德困境不谋而合 , 如今的社会 , 道德要求似乎越来越严苛了 。在爱情上 , 理想状态是相爱要在一起 , 不爱立即分开 , 不存在真空地带 。人们对任何可能有瑕疵的行为 , 都义愤言辞地抨击 , 无视抨击的行为本身也有不道德的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道德卫士” 。
社会日益混乱而充满不确定性 , 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可控的 , 可能是道德 , 它对所有人敞开 , 也为所有人提供庇护所——在相对确定的道德标准上 , 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感 。
但显然在这种“不爱”基本等同于“不忠”的观念下 , 我们无法享受真正的爱情 , 甚至无法享受真正的生活 。生活总是流动的 , 二元化的道德标准却规定出了严格的生活步骤 , 想要满足这样的标准 , 我们需要砍掉同样流动的情感 , 将自己活成片段式的人 。
在Elizabeth Krusemark等人看来 , 爱情需要正念的态度——永远享受当下 , 不沉溺于过去的关系 , 不为新的可能诱惑 , 认真地投入每一段感情 , 也不戴着无谓的枷锁 。
【无缝衔接有结果吗(林小宅生图)】而当你这样生活 , 这样去爱 , 生活中最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感才有可能生发——它就根植在你的生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