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宋代太学学官亦官亦师 , 身份特殊 , 既为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 加之身负教化士子 , 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之重任 , 是故学官的管理 , 一直是宋代太学管理的核心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统观之 , 宋廷在对太学学官的管理中 , 一方面以优厚的利禄功名笼络其心;另一方面则以严密的律令法规约束其身 。 也即优厚待遇与严格要求的统一 。 宋代太学学官具有双重身份 , 既是太学的教师 , 同时也是国家官僚队伍中的一员 。
宋代官员选任途径较多 , 除科举考试外 , 还有荫补、舍选等多种方式 。 相比较而言 , 宋太学学官的选拔渠道亦不单一 , 既有常规的考试、荐举、舍选等主要途径 , 亦有非常规的特例拔擢等辅助方式 , 可谓灵活多样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
北宋前期 , 太学学官主要由朝廷或国子监的官员推荐 , 经考校合格即加以任命 。 神宗元丰七年 , 方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学官考试制度 。 太学学官考试由国子监统一组织 , 考试的内容为专经的经义 , 考试合格成绩分两等:上等者任命为太学博士 , 下等者任命为太学正录 。
南宋时期 , 太学学官考试又有新变化 , 考试分为两场 , 第一场试经义 , 第二场试诗赋 , 合格即被录用 。 考中者先担任州学学官 , 考察优秀者则提拔为太学学官 。 完备的学官考试制度 , 为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太学学官 , 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
但宋代对参加考试的人员有种种规定和限制 , 加之考试本身 , 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真正的才识水平 , 使得考试选拔也存在着不足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
即宋廷指定属官举荐经明行修、德才兼备之人以为学官 , 主要用于北宋前期 , 其后亦有延续 。 对举荐者之身份、地位都有特殊要求 。 如元祐元年 , 诏令侍从、御史、国子司业各举经明行修可为学官者二人 。 绍圣元年 , 又诏国子监长贰、台谏官、外监司皆许荐举 。
可见并非任一官员都有举荐的资格和权利 , 须是皇帝特定的恩信之人方可为之 。 且被荐举者但凡学行纯备 , 即可被选任为学官 , 并无出身背景等诸般限制 。 在仁宗天圣三年 , 处州处士周启明以怀抱才器 , 乡里推寻 , 被荐任为试太学助教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
而庆历二年 , 衮州草泽出身的孙复一跃而被任用为国子监直讲 , 亦是缘自资政殿学士富弼等的举荐 。 相比考试选拔的诸般限制和不确定性 , 荐举只要举官得当 , 学行考察无亏 , 即可出任太学 。 故荐举以其特有的灵活性 , 有效地弥补考试选拔之不足 , 成为宋代选任学官的重要途径 。
从太学生中选拔学业和德行优异者出任学官 。 依照太学三舍考选法 , 上舍生考校极为优异者 , 可直接任为太学官 。 宋太学设有职事学官 , 即由学行优异的生徒出任学官 , 辅助管理 。 一般情况下 , 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 。 如有不足 , 则以内舍生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
然而有宋一代两优释褐而为学官者极为有限 , 舍选多以职事学官为主 。 舍选是科举考试之外 , 太学生走上仕途的另一途径 , 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太学生求学上进的动力 , 促使其潜心向学 。 同时 , 熟谙太学情况的生徒出任职事学官 , 辅助管理 , 有效地减少了阻碍 ,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
特例拔擢 , 此为学官选任的特殊情况 , 是统治者为奖励太学生徒中有突出贡献、表现出众之人 , 而钦命特许其出任太学正录 。 如元丰元年 , 太学生钟世美以内舍生上书称旨 , 行义无缺而特任为太学正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文章图片
次年 , 外舍生檀宗益上书论修整学事 , 颇有条理 , 且自入学无殿罚、素行无阙 , 上命试校书郎 , 充太学录 。 元符中 , 太学生江纬亦因应诏上书 , 陈大中至正之道 , 言颇剀切 , 召对称旨 , 被赐进士及第 , 除太学正 。 此法多是宋廷施以恩赏 , 彰显宠幸的手段 , 并不常规 。
通过上书言事而被提拔为学官 , 这对以出仕入宦为终身目标的太学士子 , 无疑是个很大的刺激 ,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朝政 , 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