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晋之战时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魏国是如何做到的?

阴晋之战时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魏国是如何做到的?】阴晋之战时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 , 是为何?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 , 一起看看吧!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 。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 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 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 , 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 。 到了春秋末期 , 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 , 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 , 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 。 与此同时 , 田氏代齐的发生 , 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 , 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 在战国七雄中 , 虽然秦国是公认的最强大的诸侯国 , 但是 , 秦国的强大 , 也是商鞅变法之后才实现的 。
在商鞅变法之前 , 也即战国初期 , 秦国则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 。 比如秦国的河西之地 , 就被旁边的魏国占据了 。 为了夺回被魏国占据的河西之战 , 秦国和魏国展开了多次较量 。 然而 , 最终的结果却是秦国胜少败多 。 于是 ,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 , 秦惠公见河西难下 , 下令举全国之力调集超过50万秦军 , 大举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 。 在此基础上 , 秦国最屈辱的一场战役——阴晋之战正式曝光了 。

首先 , 在战国初期 , 魏文侯率先在魏国推行了“李悝变法” 。 经过李悝变法之后 , 魏国的整体实力超过了战国七雄的其他诸侯国 。 于是 , 魏国决定攻打旁边的秦国 , 以此扩大自身的疆域 。 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 , 魏文侯渡过黄河在河西筑少梁城 。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伐秦城临晋、元里 , 秦国堑洛 , 城重泉 。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西攻秦至郑 , 而还筑雒阴、郃阳二城 。 在魏国的不断进攻之下 , 秦国失去了河西之地 。 秦国为了夺回河西失地 , 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秦简公伐魏至阳孤 , 但是被魏国击败 。

阴晋之战时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魏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图片
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秦惠公与魏国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 , 秦国矢志不渝企图夺回河西故地 , 魏国将士则严防死守力图遏制秦军复仇 , 这成为阴晋之战爆发的重要历史背景 。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 , 秦惠公认为小打小闹的 , 很难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 。 因此 , 秦惠公这位君主下令举全国之力 , 组成了一支50万人的大军 , 从而大举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 。 在阴晋之战中 , 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 , 形势可谓危急 。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 , 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步兵 , 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 。 魏武侯同意 , 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 。 值得注意的是 , 吴起的这5万大军虽然没有立过什么战功 , 但是 , 他们都是吴起一手训练的魏武卒 。 而就魏武卒来说 , 无疑是战国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 。 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 , “魏之武卒 , 衣三属之甲 , 操十二石之弩 , 负矢五十 , 置戈其上 , 冠胄带剑 , 赢三日之粮 , 日中而趋百里 。 中试则复其户 。 士兵披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 , 持戈配剑 , 操12石之弩 , 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 , 携三日口粮 , 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 。
虽然魏武卒的训练很艰苦和选拔标准非常挑剔 , 不过一旦成为武卒就能享受优厚待遇 。 并且 , 对于魏武卒来说 , 一旦立下战功的话 , 将会获得极高的封赏 。 一定程度上 ,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授爵”制度 , 显然有对魏武卒的借鉴 。 在此基础上 , 面对秦国的50万大军 , 5万魏武卒没有畏惧 , 反而认为这是立下战功 , 从而获得封赏的机会 。 换而言之 , 在阴晋之战中 , 魏国将士的士气是非常高昂 , 这成为他们能够以少胜多的重要原因 。

阴晋之战时50万秦军被5万魏军击败,魏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图片

在秦军发动大举进攻前夕 , 吴起获得情报判断出秦军声势浩大表象下虚弱的军力 , 于是决心率军一战击溃秦军 。 在此背景下 , 吴起作为魏武卒的主帅 , 向魏武卒发布命令说:诸位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 , 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 , “若车不得车 , 骑不得骑 , 徒不得徒 , 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 。 然后 , 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 。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 , 在魏国大军的人数虽然只有5万人 , 也即约为秦军数量的十分之一 。 但是 , 这5万大军全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