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从古至今 , 将相和才能克敌制胜 。 然而在朝鲜战场却是另一番情形 。 明朝实行文官节制武官的政策 , 在朝鲜战场亦然 。 同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外延到上千公里外的朝鲜战场 。 因此 , 不论是第一次入侵的壬辰倭乱 , 还是第二次的丁酉再乱 , 朝鲜战场上的明军内部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

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
文章图片
朝鲜战场明军内部矛盾
李如松为辽东名将李成梁长子 , 李成梁长年任辽东总兵官 , 是万历前期唯一与戚继光齐名且风头盖过戚继光的明军将领 , 因战功封“宁远伯” 。 李如松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 , 充宁远伯勋卫 。 不到三十岁即为京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副将 。 万历二十年初 , 宁夏副总兵拜反 , 明军久剿无功 , 万历皇帝力排众议 , 命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 , 并“尽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诸道援军” , 为讨伐拜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
而明朝历来以文官“提督军务” , 武将提督也自李如松开始 。 李如松没有让万历皇帝失望 , 四月接受任命 , 六月二十二日至宁夏 , 九月十七日破城告捷 , 献俘北京 , 让所有持反对意见者噤口 。 李如松此时正从宁夏战场带着无上的荣誉归来 , 征尘未洗 。 他来当这个指挥官 , 众望所归 。 于是明廷授予其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 。 在李如松刚入朝时 , 朝鲜君臣对其进行了讨论 。

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
文章图片
宋应昌是会稽人 , 嘉靖四十四年二甲进士 , 经历过倭寇荼毒东南 , 他历任降州守、户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礼部给事中、福建布政使、山东巡抚、江西布政司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 。 在朝廷和地方都有过任职经历 , 虽没有与军事相关的 , 但福建布政使、山东巡抚 , 都是要和“倭”打交道的地方 , 其对于“倭情”以及“倭性”有一定的了解 。
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最高统帅加“经略”
特别是从万历十七年巡抚山东开始 , 更加大了对海上形势的认识 , 向明廷提出了“倭奴情形已著”的警告 , 建议选练精兵、搜罗谋勇 , 加紧备战 , 得到兵部的认同 。 所以当明史儒、祖承训的败讯传来之后 , 明廷选择了宋应昌作为援朝战争的最高统帅 , 并且给予了一个新的头衔:“经略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 。 明朝一个战区的最高统帅加“经略”也由此开始 。

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
文章图片
宋应昌稍早于李如松先到达中朝边界 , 等待李如松在平定宁夏叛乱后的到来 , 李如松在十二月八日抵达了辽东 , 宁夏之乱的平定 , 让李如松更加目空一切 。 在宁夏叛乱中 , 京中精锐、宣大名将、南兵苗兵轮番上阵 , 都无功而返 , 最后还是靠着他战法和其辽东兵的悍勇 , 这才攻破了城池 。 此时的他目空一切 , 无论是京军还是南军 , 统统都是都比不上辽东军 , 辽东军以外再无军人 。 整个明朝官场 , 延续宋代以来“文臣制约武臣”的传统 , 因此除开朝的那一朝 , 之后的武将地位都低文官一头 。
武人出身官位最高为总兵 , 再上一级的总督、巡抚等职 , 都必须是由文官担任 。 李如松此时头衔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 , 而宋应昌则是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务” , 等同于总督之职 。 两者地位高低 , 一目了然 。 理所当然的 , 李如松初到便马上就和经略宋应昌发生了冲突近年朝鲜之役 , 宁远长子李如松者 , 新从宁夏奏凯归 , 再以大帅征倭 , 功名甚盛 , 意气盈溢 , 不复肯修扶服礼于宋经略 。

朝鲜战场明军出现了什么内部矛盾,为什么要撤军
文章图片
宋无如之何 , 始议加提督军务 , 即以入衔 , 其相见时 , 用边道见督抚仪 , 仅素服隅坐 , 一切櫜鞬书废矣 。 武臣衔有提督始此 。 按照规矩 , 李如松谒见宋应昌时 , 应该先穿戴好盔甲 , 在门庭处叩个头 , 然后出门换身衣服再说话 。 可是李成松在抵达辽阳后 , 穿一身便装直接拜见宋应昌 , 说话的时候 , 把屁股在椅子上稍微挪开一点 , 算是边将见督抚的礼数 。 虽然此举不符合规矩 , 但在李如松看来他和宋应昌属于同级别关系 , 因其官衔头两个字是提督 , 在明朝“提督”和“经略”级别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