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下)

然而不少的人却更喜欢通史而反对断代史 , 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就本持这样的观念:“是致周秦不相因 , 古今成间隔 , 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尽窃迁书 , 不以为惭 。 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资于贾逵、刘歆复不以为耻 , 况又有曹大家终篇 , 则固之自为书也几希 , 往往出固之胸中者 , 古今人表耳 , 他人无此谬也 。 后世众手修书 , 道傍筑室 , 掠人之文 , 窃钟掩耳 , 皆固之作俑也 , 固之事业如此 , 后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 , 何能测其浅深!迁之于固 , 如龙之于猪 , 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郑樵认为 , 断代史使得每个朝代之间缺乏了衔接 , 所以他很不喜欢班固的这种写作思路 , 同时他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总计六代的史实 , 班固并没有撰写 , 而是全部照抄《史记》的原文 。 郑樵将此视之为剽窃 , 而从汉昭帝到汉平帝的六代史实 , 班固又是从贾逵和刘歆所撰的史料中摘抄过来的 , 《汉书》后面的部分又是班昭和马续所写 。 这样前后算起来 , 班固对《汉书》其实贡献很小 。 既然《汉书》是这样写出来的 , 而后世却大为夸赞该书之好 , 尤其有人认为《汉书》的价值高于《史记》 , 这种说法郑樵不能容忍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下)
文章图片
不知为何跑到这里结义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下)】对于郑樵的所言 , 到了清代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也称:“百篇之书 , 得之于史迁者 , 已居其半 , 其半又经四人之手而成 。 共后张衡又条上《汉书》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 。 卢植、马日?、杨彪 , 蔡邕 , 韩说等校书东观 , 又补续《汉记》 。 则是书亦尚有未尽善者 , 益信著书之难也 。 ”
然后世学者却大多不这么看 , 针对郑樵指责班固“尽窃迁书”这样的指责 , 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中称:“这个批评极其不妥 。 既然《史记》是‘实录’ , 那么武帝以前的史实正应以之为依据 , 班固这样做是忠实于历史 , 未可指摘 。 况且 , 即令对武帝以前历史的记述 , 班固也采集材料作了许多有价值的补充 。 《惠帝纪》及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东方朔、李陵、苏武诸传 , 都是新增的篇目 , 特别是张骞事迹 。 《史记》是在《大宛列传》叙述的 , 并非人物传记 。 《汉书》特为张骞立专传 , 给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 班固对西汉前期史实作了许多重要增补 , 如 , 高帝、文帝、景帝三篇纪中 , 补充了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和重要事件、政令的材料 。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下)
文章图片
看到灯柱令我兴奋
看来班固为了忠实历史 , 既然《史记》为那个时代的正史 , 他当然要尊重原作 。 但即便如此 , 班固也不是完全的照抄 。 白寿彝在专著中写道:“《汉书》承袭《史记》的纪传 , 有时增多了诏疏或论议 。 如《汉书》所增董仲舒天人三策、公孙弘贤良对策 , 这可以说是《史记》作者有意地摈而不取 。 然如《汉书》所增晁错的募民徙塞下疏、韩安国和王恢关于伐匈奴的辩论 , 这就可能是由于司马迁的疏漏或当时未能见到 , 因而未入《史记》 。 在历史文献搜集上 , 班固有更方便的条件 , 他记下了更多的、有时是在历史文献上更重要的东西 。 ”而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其专著《中国史学史》中亦称:“《汉书》大体上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 武帝及其以前的内容基本照抄了《史记》原文 , 就连论赞也是根据《史记》写的 。 虽然如此模仿了《史记》 , 但在变通史为断代史这一点上与《史记》意见是不同的 。 ”

「觅史记」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下)
文章图片
树丛里的班固府
如果班固像父亲那样仅是写一部《续史记》 , 那么该书的影响力绝不会这么大 , 同时他也在史学史上没有任何的创造 。 正是因为班固打破了《史记》的体例 , 才给后世的断代史树立了典范 , 因为此后的正史基本上是以《汉书》为范本一路写了下来 。 内藤湖南说:“关于体例 , 由于《史记》有尚未十分完备之处 , 对此早在班彪就开始发觉 , 并认为应当予以订正 , 班固也继承父亲遗志 。 所以 , 对体例完备以及作为断代史《汉书》确实成为了后代史家的楷模等方面 , 受人称赞 。 ”白寿彝在文中称:“班固却有气魄创立了著史的新格局 。 他‘断代为史’ , 在内容上提供了时代所需要的历史教材 , 在构史体系上则取得了重大突破 , 使史学从司马迁的巨大身影笼罩下走出来 , 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 《汉书》的体裁 , 是对《史记》的继承 , 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造 , 以后历代修史者对此沿用不改 。 这意味着班固创立的断代史体裁 , 恰恰符合中国封建社会演进久远行程中皇朝更迭的周期性特点 , 所以才被相继沿用垂二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