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帕索里尼:电影把我对现实的热爱爆发出来了
【电影|帕索里尼:电影把我对现实的热爱爆发出来了】连续两个周末在上海影院放映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展”中,观众能难得地看到一个影展网罗德·西卡、费里尼、帕索里尼和贝托鲁奇四位不同代际且风格差异巨大的导演 。其中,帕索里尼是个特殊的存在 。
帕索里尼与费里尼因《卡比利亚之夜》发生交集,这部作品的电影语言带着一目了然的费里尼的烙印,而它的剧作来自帕索里尼,他多年后在一次访谈里说:“《卡比利亚之夜》是我写过的最好的文学作品,我写了所有底层人生活的部分,完成了所有的故事,主要贡献是写对话 。拍成影片后有一部分损失,因为费里尼运用对白的方式和我的构思存在巨大差异 。不过一个电影导演有权决定这些 。”几年后,当他自己成为导演,他与费里尼是殊途的,他不像他的前辈,“同时抱有讽刺和虔诚,用喜剧的方式看待卑微的人” 。随着“新现实主义”的好时光戛然而止,他明确地批判:“新现实主义的力量不足以超越以往时代的文化,主观色彩偏好抒情 。”当他以无知无畏的状态开始处女作《乞丐》的拍摄,他说:“电影是由现实表达现实的语言,电影把我对现实的热爱爆发出来了 。”
现实主义元素取得了神话的效果
帕索里尼的第一部长片《乞丐》,被认为是“集反传统之大成”的挑衅之作,因为整部电影里没有用到一个常规的正面—反打镜头,也看不到角色的出画和入画,没有任何技巧性的摄影机运动,而是大量特写镜头下角色的脸部和身体细节的画面 。
影片会有如此朴拙的质地,是因为当时的帕索里尼对拍摄技术一无所知,当他第一次进入摄影棚开始第一个镜头的拍摄时,他甚至不知道摄影机上的镜头是可以换的 。在摄影师问他“我们用什么镜头拍这个男孩的特写”时,他只能回答:“我要把他的头拍得特别大 。”于是,摄影师给他拍摄了一个脸部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大特写,他看着样片有了些模糊的概念 。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匮乏,迫使帕索里尼最大限度在拍摄现场把一切手法简单化,这歪打正着地呼应了1960年代初的电影潮流——当时,经历过默片时代的老导演如德莱叶和希区柯克,都在呼吁把电影表述的范式从技术狂热中解放出来 。
成为导演之前,帕索里尼首先是出身富饶家庭的年轻诗人,叛逆离乡后,他是蜗居罗马郊外的赤贫作家,如他所回忆,他对影像的审美彻底地来自电影之外 。他找到电影,是为了使用这种媒介回应一切围绕着他的现实 。当他开始制作电影时,他所参考的画面是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乔托和马萨乔的壁画,在那些14世纪的作品中,人在画面的中心,所以他在《乞丐》中大量运用强烈自然光下的人物正面形象,创造出一种惊世骇俗的视觉效果 。
在帕索里尼成长的农村,虔诚的农民们拥有一个神灵的世界 。年幼的他非常早慧地意识到,诗是生命之间交流日常情景的一种手艺,神灵、诗与生存是互为依傍的 。随着他来到罗马,他进入一个被理性制约的工业化的世界,贫民窟里衣衫褴褛的游民,是一群愤世嫉俗的异教徒,这给帕索里尼带去的刺激和创伤都是剧烈的,这也是他写作并拍摄《乞丐》的心理背景——他试图在现实的泥淖中重建神灵和诗 。
在《乞丐》里,帕索里尼对罗马郊区贫民生活的检视,明确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拉开距离 。他抛弃了传统戏剧结构,而是剪辑处理一系列情感强烈的片段 。影片中不存在完整的场景或连贯的戏剧动作,导演只关心每个客体、每张面孔,镜头逼近这些赤裸的面孔,直到“他们丰富且具有张力的面部表情中出现神性” 。帕索里尼丝毫不打算呈现“真实”的郊区小镇,他藐视自然主义的格调,从写作到拍摄,他始终坚定地追寻“诗”的痕迹,在现实主义的元素中创造神话和史诗 。他说,把客体和事物神化的风格,是他面对现实的情感表达 。
他用“类推”而非“重建”的方式,一次次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摆渡
帕索里尼在《乞丐》确立了他的创作调性:在即便是最单调、陈腐的事物中,发掘它们神秘乃至神圣的一面 。他认为,《马太福音》是他在创作中抵达的神话最高境界 。
- 票房|《金刚川》票房破10亿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或可“打个翻身仗”
- 妈祖回家|电影《妈祖回家》发终极海报 笑中带泪讲述两岸情缘
- 好莱坞|电影《地狱男爵》喜提年度超英片票房NO.1
- 御魂师之封神令|双IP巨制电影《御魂师》正式定档11月24日
- 国际电影节|万玛才旦电影《气球》发终极预告 11月20日全国上映
- 赛事|电影《怪癖英雄》全球首映助推行业新人
- 喜剧电影|泛类型化、品牌化、镜像化——国产喜剧片创作分析
- 青年演员|官宣!易烊千玺出任电影频道青年大使
- 段奕宏|梁朝伟段奕宏对峙 《猎狐行动》
- 一街拍|张艺谋新电影女主公开,16岁就成“谋女郎”,待播电影资源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