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的存|大众需要点评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众点评”了


点评的存|大众需要点评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众点评”了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最极客,作者丨东方亦落
12月12日,主题为“真实记录·用爱分享”的第四届大众点评会员年终盛典召开。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有近三千万的“评价LV”和“笔记达人”活跃在大众点评上,贡献内容超过了一亿条。
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众点评是一个古早的应用,在2020年骤然看到这个名字颇有“怀旧”之感。想当初大众点评也跻身于互联网第一梯队,可发展到今天,存在感反倒越来越低了。
但大众点评的存在感低,并不代表消费者与市场不需要点评模式了。事实上,对点评模式本身的需求更为强烈,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中都加入了点评体系,只不过不再有像大众点评那般以点评作为“核心”的平台存在,而是与其他业务融为一体。
那么大众点评的存在感降低,究竟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如今的互联网市场中,“消亡”是否已成为其无法逃脱的宿命?而点评模式又将何去何从呢?
1、大众点评数据光鲜,为何存在感还是越来越低?不管是三千万的活跃用户还是超过一亿条的点评内容,都很难不引起注意。有业内人士表示,最近大众点评对其评价LV体系进行了迭代,意在回归“评价真实,对他人有帮助”的初心。
尽管召开了盛典,公布了光鲜的数据,还有“回归初心”的意味,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众点评的存在感依然呈下降趋势。
最近可作为证明的事件就是今年10月,美团正式发布公告,将“美团点评”更名为“美团”(美团与大众点评在2015年合并成为“美团点评”)。关于更名的原因,美团给出的回应是“简化名称有助于对外建立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商户等对公司多业务能力的认知”。
其中并未提及大众点评。尽管美团承诺大众点评保持独立发展,但从更名举动仍可看出,大众点评在美团的体系中存在感已经比较微弱了。此时距离大众点评被美团收购已有5年之久,双方还是没能熬过“七年之痒”。
不仅是在美团体系中,大众点评在如今市场上的存在感也所剩无几。
点评的存|大众需要点评模式,但恐怕不再需要“大众点评”了】这不免令人唏嘘。大众点评堪称O2O模式的“鼻祖”,曾站在团购时代的巅峰“傲视群雄”,却走到今天这地步。然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大众点评曾经能够依赖的那些优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靠不住”了。
成立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本地生活信息平台。靠着第三方点评数据与“地毯式”累积的商户数据迅速崛起,到2015年,大众点评已覆盖了全国超过2500个城市,其中餐饮商户的覆盖率最高。
用户点评的模式,在早期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当时的点评者多是将这个网站当作分享美食经验,甚至是“炫耀”的平台。所以在2008年之前,大众点评上聚集了大批的“老饕”,这些用户相当于KOL,他们的分量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一些高级用户的评论甚至能让餐厅“一夜成名”,就和今天的网红餐厅无异。
而大众点评当时为了鼓励用户评论,对于添加店铺、上传图片、撰写点评等行为都会进行各种奖励,以此增强用户粘性。当然这些手段放到现在一点都不新鲜,但在那个年代确实具有开创性与前瞻性,并且收获了显著的效果。正是这样的大数据积累,让大众点评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此外,点评也在当时有效解决了用户痛点。例如许多用户有“选择困难症”,在面临对同类服务的选择时会犹豫良久,而有了大众点评就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经验迅速筛选。那时各种网络工具还不算发达,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极不对称,而大众点评有效打破了这一壁垒,让用户感受到更加优质与便捷的服务体验。
然而时至今日,大众点评的种种“优势”已平平无奇。大众点评并没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这一点从其在年终盛典上依然以“达人规模”与“点评内容”作为核心数据资产进行展示即可窥知一二。
如今早已不是靠评价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年代了,评价可能是刷出来的,用户可能是花钱雇来的。此处并非质疑大众点评的内容与数据虚假,只是这几年的互联网中,“刷单”、“水军”已是公开的秘密,导致“点评”不像早期那样严谨和真诚。因此对于大众点评给出的这类数据,用户、资本与市场恐怕都不是十分“感冒”,这可能也是致使大众点评存在感降低的重要因素。
不过,大众点评的存在感降低,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点评”这种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