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教领地与帝国城市的基础学校有何特点?

众所周知,神圣罗马帝国在17至18世纪的突出特征是领地邦国的众多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教育领域中的差异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安东·兴德林不无理由地提到“天主教与新教传统中的教育竞争体系”。显然,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在“教派分化的过程”中出现或形成的各类学校和大学,直到19世纪都带有分裂教派的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17至18世纪基础学校的整体状况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过去的、对于学校秩序与教学计划的论述常带有地方局限性;对于比较困难的、只有根据严格的史料分析才能进行研究的学校实际情况没有给予关注。
学校教育|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教领地与帝国城市的基础学校有何特点?
文章插图
▲神圣罗马帝国地图
不过,公立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小。例如很早就推出并多次引用的“1717年普鲁士普遍义务教育法”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对于普鲁士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相对多的研究,所以比较容易地介绍其状况。教育事业在那里发展得特别好,但必须有相关的比较研究对此进行证明。
因此,笔者的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学校发展史和18世纪下期启蒙运动的教育改革展开。对此,通常有这样的印象,即在这之前没有真正的基础学校,特别是在天主教地区。虽然这样说有些不合适,但是包括奥地利在内,学校教育确实在18世纪下期普遍地得到特别的推动。
不尽人意的德意志学校与教会检查法正如巴伐利亚矿工丁岑霍弗尔家的五个儿子令人惊异的飞黄腾达,或韦佐布伦的抹灰匠和建筑师的费希特迈耶家,以及出身于宅地农阶层的扫灰人或木匠,通过奋斗成为令人仰目的建筑大师和艺术家,这些表明,在当时的巴伐利亚选侯国中一定存在着一个相对普及的基础教育设施;因为既不能写也不能算的文盲有这样的成就和相应的能力是不能想象的。
学校教育|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教领地与帝国城市的基础学校有何特点?
文章插图
▲保留着德意志风格的小镇
对于宗教改革以前大多数地区的堂区、教区及普通学校教育很少有人研究,而对于宗教改革时代的教育状况,特别是对于新教城市和领地邦国教育状况的研究却有一些成果。根据路德、梅兰希顿及加尔文等人所宣传的对于神圣话语的强调,及信徒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的主张,对于宗教改革运动来说,学校具有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在马丁·路德看来,学校教育和建设学校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1524年他撰写了《致德意志所有邦国城市议员书,建议建立和维护基督教学校》一文。
当时存在着所谓的“德意志学校”。例如在自由帝国城市纽伦堡及其周边隶属地区,孩子们至少冬天在这些学校中学习写字、算术、唱歌和宗教课程。如历史上经常出现的那样,学校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常常短缺和没有教室
学校教育|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教领地与帝国城市的基础学校有何特点?
文章插图
▲纽伦堡风景
因此,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办法,但是仍然还要制定出新的教会规章,试图对此进行规范并得到改善。通过1560-1561年实施的“纽伦堡教会检查法”可以看出,在帝国城市范围内,在较小的邦国城市中,差不多到处都有德意志学校,学校工作已经取得了某种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从“检查法”的记录文件中大致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地方没有学校教员。
在笔者看来,帝国城市纽伦堡的这种情况在新教邦国领地中显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在令人满意的、全面的研究成果出现之前,应该会有数量可观的具体研究。目前,有一份对于高级教区奥斯纳布吕克女子基础学校的研究已经写成专著。
学校教育衰落与水平欠佳的症结所在不能否认,17世纪出现学校教育衰落的趋势,一方面由于三十年宗教战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学校教员低下的社会地位。在此,主要是教员对于收入的不满。出于其“饥饿和痛苦的生活”状况,他们不得不从事其他副业,致使教学工作几乎停顿。没有受到良好培训的教师、学校数量的减少及干脆不设学校就是这种趋势的结果。直到1700年前后,虔信派信徒才再一次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同时采用了新的学校规章。实行教会监督学校的办法,并建立穷人学校,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教学。
学校教育|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教领地与帝国城市的基础学校有何特点?
文章插图
▲在读书的德意志儿童
不过奥腾堡的一所同名学校值得我们关注。奥腾堡是一个较小的新教伯爵领。在那里可以看到,紧接着16世纪下期及17世纪的有力发展之后,学校的形势出现了真正令人绝望的景况,直到伯爵夫人阿马莉·雷吉娜在虔信派的影响下于1703年实行学校改革、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学校的状况才从根本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