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怎样的这个14岁男孩的故事,能告诉你答案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自古以来,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就存在巨大差异。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们做的确实不够好,比如金钱观念上,的确存在一定问题。金钱观念:美国VS中国美国的孩子小时候询问父亲家里是否有钱时,多数父亲会这样回答:“我有钱,但你没有。”这时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虽是父亲的儿子,但依旧是一个个体,将来需要靠自己打拼来获得。因此美国的孩子很小就会有意识地奋斗,等到能力足够,尽管也会继承父亲的遗产或企业,但他已经成长到足够肩负起这一切的程度了。这么传承下去,很多企业都会成就百年。如果在中国,这就是另一种故事了,当孩子询问家里有钱没钱时,多半父亲会和孩子说:“我们很有钱,等父亲走了,这一切就是你的了。”中国很多富二代扶不起来也是这个道理,不少本来有望更进一步的家族企业,多数都毁在骄奢纨绔的子孙手中,古语云“富不过三辈”亦是这个道理。
故事|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怎样的这个14岁男孩的故事,能告诉你答案
文章插图
孩子,我不欠你的另一个故事也非常典型,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我一定会玩得很开心!”“你会的,儿子。”刚放暑假,李先生决定把自己14岁的儿子送到美国一个朋友家,长长见识。朋友苏珊一口应承下来,表示会好好照顾孩子的。李先生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年逾40的他如今也算小有成就,家里条件富庶,小时候自己吃过苦,自然不想让孩子再遭受一遍。因此,他对待这唯一的儿子很是宠爱,直到孩子上了初中,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宠溺过头了。孩子不仅脾气大,骄横纨绔,自理能力也差,让他很是头疼,这才有了暑假锻炼孩子的一番想法。儿子预想的完美假期,从苏珊阿姨接机的那一刻开始就破灭了。“我和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这没错,你来这度过暑假我也非常欢迎,你父亲委托我照顾你,我当然也会。不过我要说的是,孩子,我不欠你什么,我并没有照顾你的责任,因而我们是平等的,我只是出于朋友的身份照顾你。”“你现在已经14岁了,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习惯生活,我有我的工作,有空时会带你出去走走,这里有城市的地图,你也可以自己溜达看看。你的饮食起居我都会提供,但需要自己动手,包括房间的卫生你都要打扫干净。总之,指望你的到来不要打扰我的生活。”14岁的孩子当时就傻眼了,不过瞬间也想通了。怪不得见面时一直不许他喊她阿姨,而坚持要全名互称,原来在她心里,早把自己当成了平等的人,而没有亲疏关系。
故事|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怎样的这个14岁男孩的故事,能告诉你答案
文章插图
想到了,男孩儿明白了什么陷入了沉思。之后的暑假,两人相处融洽。转眼暑假结束,孩子回到家里,李先生却惊讶于他的巨大变化。孩子看上去还是那么调皮可爱,可行为却让人惊讶。一个假期过去,孩子变得自立了,完全不用人操心,甚至连作息也变得有规律了,对谁都很有礼貌。李先生大致明白了,他对苏珊感谢得无以复加。这个14岁男孩的故事,值得很多中国父母深思。中国式的教育和父母:中国父母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是物质生活,还有过分的宠爱与溺爱。同样的,他们也从孩子身上拿走了太多,自理能力,独立能力,面对挫折的勇气,勇于担当的责任等。所有这些,都随着父母的过度给予而被吞噬掉了。中国的孩子习惯了把身体瑟缩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风雨交加,却全部被父母扛下,只是从翅膀缝隙中伸出了小脑袋啧啧一句,“雨真大”。他不会意识到,刚才的风雨应该自己去扛,更不会注意到为了替他遮风挡雨,父母的翅膀已经伤痕累累。
故事|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怎样的这个14岁男孩的故事,能告诉你答案
文章插图
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意识不到问题的不仅是孩子,更多的是父母。他们觉得给孩子一切最好的,替孩子扛下一切,就是爱孩子。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家长想不通的是,孩子和父母是分开的单独个体,不仅是父母出生很久后才出生的人,更是父母离开后还要独自面对世界生活很久的人。与其趁现在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把生活的能力传给孩子。毕竟,早晚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风雨。本文并不是想说中国的教育比西方差多少,但至少在教育孩子自理自立自强这方面,多数中国家庭做得并不好。社会上大把的巨婴、啃老的年轻人,就已经说明问题了。希望父母们能及时清醒,别在捧杀孩子了,别再让孩子溺死在你们的“爱与关怀”中了。要知道,“爱”太多了最后只会变成“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