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样的陪伴不招孩子烦

我们总是在提“陪伴”两字,可是陪伴并不只是让父母待在孩子身边不看手机这么简单。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放下心中的重担,看得见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回应他们,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不打扰他们。做到这一点,需要谦卑,也需要父母自身的反思和成长。
孩子|什么样的陪伴不招孩子烦
文章插图
近日,由美团点评主办的2019“亲子奇妙日”活动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25000平米超大规模场地,100多家知名亲子游乐、幼儿及少儿教育、亲子摄影、亲子餐厅、儿童玩具等热门场馆免费畅玩。同时,美团点评亲子联合美团公益共同发起“亲子时光,每天陪伴30分钟”的倡导,号召广大家长不做“隐形父母”,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
孩子|什么样的陪伴不招孩子烦
文章插图
现场设有“爱心倡议响应墙“专区,响应倡议的家长可在响应墙上留下自己的手印,给孩子一个爱的承诺。每留下一个手印,美团点评亲子会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家庭教育相关项目捐赠1元。
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许多父母都懂得,陪孩子时不要看手机、有时间就要多陪陪孩子,可是,许多父母也会困惑:怎么陪才是好的陪伴呢?为什么陪伴得多,还更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
在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黑天鹅》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了一个压抑、敏感、容易受伤的芭蕾舞女孩妮娜。她和母亲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妮娜的母亲看起来很关心女儿,懂得鼓励女儿,女儿也愿意跟她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就,当妮娜得到了演出机会,妈妈还会拿出蛋糕,和孩子一起庆贺。
孩子|什么样的陪伴不招孩子烦
文章插图
《黑天鹅》中母亲的陪伴反而羁绊了孩子的成长。
瞧,这应该是多么棒的母女关系啊!相信母亲在妮娜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陪伴妮娜度过每一天。
可是,妮娜并不快乐。她习惯了在母亲面前扮演乖乖女,习惯了听母亲的话,习惯了顺从妈妈,习惯了妈妈的坏脾气,习惯了因为自己的存在导致妈妈不能够继续事业的内疚,习惯了按照妈妈的价值观生活,包括认同妈妈对性的态度。
这是陪伴,但却远远不是好的陪伴。因为这份陪伴窒息了妮娜成为拥有成熟女性魅力的机会,也妨碍了妮娜找到真实的自己。
一位小女孩在游乐场里大哭起来:“我不要你陪!你们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这声音很真切,也很有力量。我们活在关系中,陪伴不是单方面的,孩子通过感受,知道这份陪伴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样的陪伴才是让孩子感到安心、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呢?
在知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眼中,孩子是从妈妈的脸上看见自己的。如果妈妈能够做一面干净的镜子,经常照见孩子在想什么、忙什么、害怕什么、高兴什么,那么借着妈妈的回应,孩子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依恋理论也发现,孩子和母亲之间有一个调谐的过程,孩子发出信号,妈妈需要看见,并作出回应。只有在大部分情况下准确回应孩子的信号,孩子才会和妈妈建立更安全的关系,信赖妈妈,探索世界时更自信。比如,孩子希望妈妈陪着玩,妈妈就放下手机和一脑门子愁绪,和孩子一起玩;如果孩子不希望妈妈打搅自己,妈妈就乖乖地像游乐场旁边的门柱,安静地待着,不要随意骚扰孩子:“你热不热?”“你渴不渴?”“你饿不饿?”“你看你把衣服都弄脏了!”“你头发都乱了!”……
孩子|什么样的陪伴不招孩子烦】陪伴,更不是为了得到某一个“现实的回报”——抓紧这30分钟的时间,陪着孩子锻炼数学能力、学习汉字、提升情商……“宝宝,你刚才在想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宝宝,你看这是蓝色的,请你给我拿一个红颜色。嗯,真棒!”有些爸爸妈妈对于陪伴,有着一份执着的效率感。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时,父母把孩子拉到父母设想的“游戏”中——这在心理学理论中不是陪伴,而是“入侵”。孩子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游戏,只能服从父母,按照父母的喜好去配合,这样的陪伴还真不如不陪伴呢!
在精神分析学界有一句话:“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陪伴的重要可见一斑,没有父母的看见,孩子就难以发现真实的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着的,是真实的;父母的回应可以让孩子确信自己很棒、很好,父母也很棒、很好。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好好地陪伴,看见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借着陪伴,让孩子迎合自己的心情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