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工人,你为「11.11」贡献多少?( 二 )


二、平台角色分明 , 各有分工
有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消费者感知 , 吸引消费者进入淘宝/京东APP , 是电商平台市场部天天绞尽脑汁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
他们的KPI就是流量 , 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合作 , 想方设法拉来新用户 , 唤醒老用户;双十一期间我们会看着APP访问UV比日常高出一大截 , 高出来的这部分 , 主要就是他们的功劳 。
把用户拉进来了 , 怎么承接住汹涌而来的客群呢?就像线下店铺一样 , 有人在大路边上吆喝客户进店 , 就有人在店铺里做好服务客人的导购 。
电商也是如此 , 虽然没有真人导购 , 但通过产品和活动运营也能很好地设计承接人群的「场」:
「人」来了用合适的「场」和「货」接住 , 再往底层去看就是核心的购物流程和系统稳定性了 。
有购物意向的用户来到了商品详情页 , 或者种草把商品加入购物车 , 这块的核心职能就是尽可能帮助用户了解候选商品 , 辅助购买决策 。
【互联网|打工人,你为「11.11」贡献多少?】
具体展开细说可就太多了 , 这里简单提一下产品的设计方向:
系统这块 , 大促时流量暴涨 , 高并发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 迫使研发侧进行架构优化或者采购服务器扩容;总之要提供稳定的系统能力 , 花钱是必不可少的 , 身后也是一条又一条的产业链 。
三、商家赚钱 , 更要花钱
平台自己是不生产货的 , 哪怕是自营的京东 , 货也是从品牌方/工厂采买的 。
我们从普通的第三方店铺视角来看 , 双十一是一年比一年复杂 , 不同平台又不同平台的政策 , 得好好看看又没有“二选一” , 有没有“强迫降价”或者必须参与促销 。
的确流量是比日常大不少 , 平台侧也有流量让利 , 相当于以前用钱从平台买流量 , 变成大促时商品降价来换流量 。
这个逻辑很重要 , 商品真正降价 , 用户才会持续消费 , 平台虽然少收了流量税 , 但拉新促活有声量 , 也是不亏 , 三方共赢 。
单量增加需要备更多的货(也涉及供应链贷款)、更多的人手 , 店铺客服和物流配送的需求也明显提升;包括电商平台从业人员在内 , 这些人必须的吃穿住行 , 还有备战大促时的消费(供应商送的花篮/小吃、目标达成的庆功宴、甚至往来的交通出行等)都会显著增加 。
所以说 , 从电商可以看到整个经济社会 , 而你 , 又在其中贡献什么呢?
:)
作者:陈才源 , 京东产品管培生 , 公众号:陈才源
题图来自Unsplash , 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