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章图片

电影|英雄形象命运更迭,在影视动画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英雄形象的命运首先由英雄形象获得的先天资质和出身背景决定 , 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英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人物的性格决定了在影片的叙事中人物将会选择怎么样的行为以及背后遵循的行为逻辑 。

英雄人物在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完成了人物弧光和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的转变 , 最终英雄将会去向何处 , 得到什么样的结局 。
这一系列过程正是以英雄形象为主要人物叙事的影片展开叙事和人物塑造的全过程 , 同时也是片中英雄人物命运之旅的全过程 , 而动画电影的创作同样也遵循这套逻辑体系 。
1949年-2020年这近70年间 , 我国动画电影的英雄人物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具有强烈的“主角光环” , 人物行为严格遵循古典叙事逻辑的“古典英雄”到现代具有反叛特征和悲剧色彩的“反英雄”形象 。

这一创作风向的变迁大体和我国真人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的发展相契合 , 但是由于动画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题材表现、更加天马行空的创作宽度 , 当代我国动画电影的英雄人物“命运”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
英雄之旅:从“古典英雄”到“反英雄”
约瑟夫·坎贝尔(1904-1987)是美国杰出的比较神话学者 , 坎贝尔在后现代大众文化领域享有盛名 , 被誉为西方流行文化的宗师 , 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提出观点:东西方历史中所有的神话都有着一个原型 , 即展现“英雄的旅程” 。

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大致可总结如下:
(1)启程:英雄受到来自突破于日常世界的“召唤” , 召唤以变形的神迹拉开英雄冒险之旅的序幕 , 成为英雄灵魂发生仪式性转变的时刻 , 英雄曾经熟悉的生活模式被突破 。
随后 , 英雄将拒绝召唤 , 英雄面对现实生活中辛苦的劳作失去了主动积极接受冒险的力量 , 反而成为了需要被拯救的受害者 。 但是英雄通常都会遇到“超自然的援助” , 即一位导师的出现 , 帮助英雄不再拒绝 。

英雄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后 , 将会面对第一道“阈限”(即坎贝尔所谓的“鲸鱼之腹”) , 意味着在未知区域等待着英雄的危险 , 英雄通过阈限进入重生之地 , 英雄不是向外超越可见世界的限制 , 而是实现了内心的突破 , 获得重生 。
(2)启蒙:一旦穿越了阈限 , 英雄便进入了一个变幻不定的地方 , 在这里将会经历重重考验 , 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之后 , 英雄将会“遇到女神” , 女神会为英雄带来欢乐和新的指引 。

随后 , 英雄意识到“最高的启蒙” , 即对于众生无差别的无我之爱 , 英雄选择舍弃小我 , 普度众生 。 英雄由此会获得开悟的奖赏 。
(3)归来:当英雄得到开悟后 , 通常会选择消逝在超凡脱俗的狂喜之中 , 拒绝回归 。 这时 , 曾经帮助过英雄的超自然力量仍然发挥作用 , 推动着英雄返回他原来的世界 , 英雄在失去自我之后再次重获自我 , 英雄最后涅槃重生 , 凯旋而归 。

随着我国动画电影的融合发展 , 在我国动画电影打开国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和朝着后现代娱乐化商品化转向的双重影响下 , 动画英雄人物形象的创作逐渐向“反英雄”特征转变 。
“反英雄”理论最早是文学领域提出的 , 正式使用始于二战之后的文学创作 , 现在逐渐在电影研究中被多次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