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免单背后的深层焦虑

|“饿了么”免单背后的深层焦虑

近日 , 阿里系外卖APP“饿了么”因随机给用户免单而数次冲上了热搜 。 在活动期间被选中的免单用户 , 订单金额将被直接退回到平台钱包 , 虽然不能提现 , 但下次下单可以直接使用 。 对用户来说 , 这非常刺激神经 。
抓眼球的另一面 , 舆论和口碑常常是一把双刃剑 。 能够通过热议产生品牌和流量红利 , 也能因为套路太多 , 体验不畅而让用户失去耐心 。
饿了么本次活动从神秘到热闹持续了两天 , 第三天就开始基于用户体验呈现出动作变形:一分钟的免单时间里 , 开始陆续有网友在社交网络写消息表达不满 , 他们吐槽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里无法提交订单 , 临门失去参与“抽奖”的机会 。 有些重新下载饿了么的老用户再次删掉了APP , 表示自己只是那个被喊来“砍一刀”的人 。
总的来说 , 这是个传播尚可 , 但又显得有些仓促的运营 。 撒钱赚吆喝的背后 , 还是要自己的ROI算得过来账 。 而投入背后实际的留存和复购 , 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检验 。
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背后 , 是饿了么早已失守外卖半壁江山的深层焦虑 。
一、饿了么早已掉队多年
早在2018年 ,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把饿了么卖给阿里时期 , 饿了么的增速就已经开始呈现出不敌美团的趋势 。 并入阿里后 , 饿了么在2018~2022年4年的时间里 , DAU长期徘徊在张旭豪时期的1000万左右(疫情后数据1500万左右) 。
1. 大比分落后
说起来 , 各个时期阿里空降饿了么的职业经理人们 , 这么多年只保证了饿了么的数据没有暴跌 , 但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增长 。 与此同时 , 美团4年时间数据翻了数倍 , 达到了饿了么难以超越的8500万DAU 。
如今 , 再把1500万DAU的饿了么和8500万DAU的美团放在一起讲 , 对饿了么来说 , 是一种表扬 。 双方长期呈现出的大比分悬殊 , 早已宣告了这场商战的结果 。
当行业增量空间有限 , 内卷式竞争把赛道玩家拖入零和游戏 。 零和的残酷在于 , 双方或多方都吃不饱 , 只有割别人的肉 , 才能为自己换来新增长 。
就在饿了么推出免单活动前夕 , 某职场社交APP爆出 , 美团定向针对双端用户(手机里同时有美团和饿了么2个软件)发优惠券抢用户 。 商战打到了家门口 , 饿了么要解眼前的兵临城下 。
2. 远水近渴
虽说远水解不了近渴 , 但假如不提前布局“远水” , 就会永远活在“近渴”之中 。
饿了么的免单活动 , 发的是真金白银 。 能够很实时地从流量角度 , 拉新用户使用他们的APP , 同时 , 还能够让已经流失了的老用户重新回来 。 免单退款到平台钱包 , 意味着针对免单用户 , 还多了至少一次以上的复购 , 围绕这个用户群会100%提升复购率 。
短期看 , 这很聪明 , 但成本也高 。 反观美团给用户发券 , 给商家发补贴的策略 , 短期看不那么立竿见影 。 但长期会增加供给侧的竞争力 。 普通外卖用户虽然不清楚在线产品的运营逻辑 , 但是基于地理位置 , 家附近餐厅一搜 , 哪个APP选择多 , 他们还是很容易发现的 。
O2O是很复杂的业务 , 光有钱不行 。 大公司走马灯一样更换的职业经理人 , 魄力上比不了王兴这样的狼性创业者 。 前者遇事先写邮件 , 后者能够直接决策 。 虽然阿里现任本地生活CEO俞永福在内部信中说这条赛道不拥挤 , 但他没说的是 , 竞争对手太强了 。
从供给侧到需求侧 , 饿了么已经掉队很多年了 。
二、四年换了三个老板
阿里系并购业务的融入路径 , 常常呈现出人们脑海中“阿里式收购”的高举高打:给钱 , 但有极强的控制欲 。
收购 , 接管 , 派出业务线高层 , 派出财务和人力资源团队 。 在实际的运营磨合中 , 在每个原有团队的中层架构基础上 , 再空降一个淘系的业务leader 。
饿了么融入阿里 , 走的也是这个路径 。
1. 干将试错三年
2018年阿里正式收购饿了么2个月后 , 由当时阿里15年的老员工昆阳(王磊)接手 。 昆阳属于阿里自己从零到一培养出来的管理干部 , 先后在B2B广告部和无线事业部工作过 。 2013年任淘点点事业部总经理 , 2015年任阿里健康CEO 。 他曾在2020年任本地生活CEO期间 , 和时任淘宝天猫总裁的蒋凡一起 , 晋升成为M7/ P12的高级管理者 。
昆阳在本地生活总裁的位置上履职三年期间 , 文化上信仰阿里三把斧(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的昆阳曾经信心满满地认为 , 张旭豪时期的饿了么和美团竞争 , 是美团吊打饿了么 , 2楼打1楼 。 接入阿里后的饿了么美团竞争 , 必然优势反转 , 转为饿了么从6楼打2楼(美团)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