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kit|Web3革命:逃离、信仰、大迁徙( 二 )


“一眼望了到头 。 ”如今这句话竟成了许多互联网人的心声 。
二十年前 , 一批创业者在政策不明朗和冒着合规风险的情况下 , 将互联网的各种创新模式引入中国 。 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派系之分 , 在每个细分赛道都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公司展开竞争 , 每月都有新的企业IPO 。 一家小公司通过三五年发展 , 便在规模上超过传统企业几十年的发展 ,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
然而如今已不复当年 , 近三年已经少有互联网公司能像现在的Web3一样 , 频繁出现估值十倍百倍增长、让投资人获得百倍收益的公司 。 这或许也是许多资本逃离古典互联网 , 涌入Web3的原因之一 。
步入2022年 , 一些资本方对Web3的投资堪称“疯狂” 。 据虎嗅不完全统计 , 2022年1月1日-2022年4月26日 , 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之一的红杉资本以每周一家的投资速度 , 共投资了17家Web3公司 。 红杉被认为是互联网时期最成功的早期风投 , 但是在Web3这个赛道里 , 它正在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 它的竞争对手Coinbase Ventures仅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投资了71家公司 , 除去休息日 , 几乎一日一投 。 资本之间的“战争”已经逼近白热化 。
大厂人和前辈们一样努力 , 却已然错过公司和行业最高速发展的时期 , 更可怕的是各个大厂的裁员行动就像瘟疫一样 , 一个接一个 , 没有停止的趋势 。
“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慢 , 养老还行 。 ”一名大厂员工向虎嗅表示 。 她把互联网公司比作年轻人的“养老院” , 一边是拿着远高传统行业的薪水、享受着良好的工作环境 , 一边是许多员工无休无止的内卷、越来越缺乏创新、做着大量重复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
一名前国内大厂项目负责人则向虎嗅说道:“我刚进来的时候是孵化创新项目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个项目越来越重 , 整个体系也缺乏创新性 , 开始搞政治了 , 我们老大从银行过来 , 喜欢搞政治和官僚主义 , 作风也比较严重 , 我习惯了以前互联网那套自由、扁平化的工作模式 , 现在公司的环境已经没有办法让我获得成就感 。 ”
从伯纳斯·李1991年发明万维网 , 古典互联网已经存在30多年 。 古典互联网仍是“年轻”的 , 然而它和Web3相比 , 它的“老”不仅体现在年龄 , 更体现在它的制度、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 。
Web3世界有个“黑话”叫OK Boomer(好的 , 老头) , 这句话可以对任何22岁以上但意见不合的人这么说 。 如果你在政府要职 , 35岁妥妥是年轻人 , 50岁才是事业的起点;如果你在大型国企的管理岗 , 35岁是刚可以大展身手的年纪;如果你在互联网行业 , 35岁是要被优化的年纪;而在Web3 , 22岁或许就已经不算绝对年轻 。
在Web3 , 经验是最次要的 , 创新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 毕竟它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 , 而这一技术诞生才14年 , 没有那么多规矩和桎梏 。 这些特质让他更适合年轻人 。
Web3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显 , 以至于没有互联网大厂敢忽视它 , 但它们再也不能像20年前那样轻松上阵了 。
虎嗅曾在《互联网巨头“海外会战”Web3》中提到 , 阿里、腾讯、字节、蚂蚁、京东、B站、网易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都已经成立团队探索Web3 , 而头部三家大厂:阿里、腾讯、字节更是已经布局投资海外 。 在一则国内公开招聘渠道中 , 腾讯更是直接写明要求求职者懂Bitcoin、Etherrum等区块链框架 。
但依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大厂 。
迁徙
一场“大迁徙” , 正在互联网上演 。
创业者们像倔强的蚂蚁一样不辞辛苦的将Web2(古典互联网)的产品一件件“搬”到了Web3 。 郑小岳 , 就是这浩浩荡荡的创业者中的一员 。
他是国内一家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的CEO , 曾在网易领导一个近两百人的团队 , 现在他开发了一款叫作MetaNotey的产品 , all in web3 。
MetaNotey(去中心化的微博)
这款产品有点像Web3版本里的微博 , 又有点像Web3版本里的腾讯文档 。 他试图将微博或者腾讯文档等互联网产品“搬”到Web3上 , 使其更去中心化 。 “对于大部分互联网用户而言 , Web3理解和使用的门槛太高了 , 我们希望成为互联网用户Web2与Web3之间的桥梁 , 成为聚合NFT内容和用户订阅交流的社区平台 。 ”郑小岳说 。
Plato也在做和郑小岳一样的事情 , 他曾在腾讯工作八年 , 去年下半年他决定辞职 , 目标是把微信阅读和Kindle“搬”到Web3上 。
作为一名鹅厂老将 , 八年里Plato在腾讯内部创业两次 , 自己也一路成长为高级产品经理 。 或许是喜欢阅读的原因 , Plato在业余时间的两次创业都和“书”有关 。 一次是2014年 , 他从豆瓣拉来几百个作者 , 做付费的阅读网站;一次是2017年 , 他和腾讯以及清华的小伙伴一起做了一个智能书架 , 相比图书馆的自助借书机 , 他的智能书架在容量上扩大了两倍 , 在外观体积上只有图书馆的三分之一 , 成本也只有它的20%左右 , 直到现在你还能在腾讯IEG所在的科兴科学园看到他们团队研发的智能书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