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短视频是把“洛阳铲”

编辑导语:从李子柒到张同学,乡村题材内容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越来越多人在短视频、在直播中展现或看到乡村内容,也由此,“乡村”的另一面被更多人发现了。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短视频及乡村的结合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村庄|短视频是把“洛阳铲”
文章插图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中国》的开篇,费孝通先生这样写道。
这句话的外延是:从乡土中可以读懂中国。
但前些年,在主流视野里,乡村的存在感并不强。城市占据C位,农村处在边缘。
乡村的乡也是家乡的乡,可对很多人来说,“回不去的是家乡”。乡村的高频关联词,往往也是“空心”“凋敝”“沉沦”。
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就说:村庄悄悄地逝去 ,没有挽歌 、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悄悄”二字,格外扎心。
好在,情况正在起变化。
在短视频平台上,乡村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农村生活类视频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有人喜欢李子柒的唯美画风,有人喜欢张同学的粗粝写实。
有人喜欢康仔农人视频里的炊烟柴火,有人喜欢华农兄弟镜头下的不事雕琢。
去年11月,凭着40多条原创视频在抖音圈粉1500多万的张同学火到出圈,就是乡村短视频热的标志性事件。
他的走红,还带动了家乡营口市松树村的旅游热度——很多人为了探访张同学而前去打卡。
村庄|短视频是把“洛阳铲”】有人记录,有人关注。乡村,于是被更多人看见、走近和讲述。
正如有人所说:那根细细的“乡土中国”的红线,一头牵着都市CBD的格子间,一头牵着村头的风土人情。而短视频就像一扇任意门,将无数人带回了故乡;像一架时光机,将无数人拉回了童年。短视频还是一面双向玻璃,消解着城乡之间的隔膜,将完成脱贫攻坚战、迈入乡村振兴时代的新农村的红红火火的日子,告诉更多的人。
到头来,通过短视频,很多人重新“发现”乡村。
一、原生态村播内容受追捧新周刊曾将乡村短视频分为六种:分享屠龙技;热梗挖掘机;没才也是艺;土味剧场迷;创业进行曲;正能量传奇。这些乡村镜相,多少有些迎合猎奇心的“底层土味物语”味道。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比起“城市凝视”下自我客体化的村味视频,更受追捧的,是许多“天然去雕饰”的村播内容。它们展示的,是秀美山川、独特风俗,是喂猪逗狗、砍柴生火,是斑驳的红砖房子、掉漆的柜子,是渔夫的赶海、菜农的种菜,是乡村大集,是人间烟火气……本质上,这些就是大美乡土中国的一个个剖面。
透过这些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域特色鲜明的风俗,看到许多别致的农家院落,看到闾里乡间的淳朴民风,看到熟人社会里的邻里互助……
这些大山里的美景美食美物,会不时“冒”出来,向人们的探知欲招手,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由此而来的,就是“乡村游”的蔚为风行。旅游目的地选项栏里,不再只是国内外的著名景区,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美食攻略里,不光写着“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层塔”,还写着各种农家特色美食……已成为不少人当下的旅游新趋向。
抖音2月14日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就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了3438万条,获赞超35亿次。
据其统计,78万人发布了“乡村游”主题视频,视频累计播放63亿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了122万个村庄。说“乡村游”成了新潮流,毫不为过。
这里面,许多人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是去感受——感受乡间山水人情之美,感受乡土文化之韵。
“乡村游”成热潮,让人想起文化学者贝拉·迪克斯的断言:许多当代文化展示,已从官方的仪式性形式描绘转向民间,以往那些“房前屋后”的琐事现在取代了盛况与辉煌,获得了新的大众魅力。
很多乡村短视频,看起来是记录乡村生活点滴,实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乡村文化记忆的意义再生产实践”,亦是文化展示。
它们不同于那些寓于标语、口号中的宏大叙事,所做的就是通过声色光影的生活化、场景化再现,让乡村意象“活”过来,让乡土文化魅力复现。
得看到,很多乡村物象的另一面都是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往往是先“入目入耳”,再“入脑入心”——人们的“旅游凝视”会通过联想与共情,将符号进行情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