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这届冬奥会的黑科技,真是细到毛细血管了

鱼羊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大家好,我们又来蹭冬奥会热度了(手动狗头)。
毕竟啊,这届冬奥不仅赛事精彩,背后频频曝出的黑科技也让人应接不暇填满了选题小黑板。
从开幕式上的“步步生雪花”,到赛程中全网感谢的“猎豹”、“飞猫”, 再到各个直播间里手语解说、带货冰墩墩的数字人们……整得这都不单单是体育迷们的盛宴,也给科技爱好者们喂了个饱。
甚至,上述这些还只是你“看得到”的。深挖起来,在这届冬奥会背后,科技带来的变化真是已经深入到冰雪赛事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无处不在。
怎么说?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速滑比赛中这种名为“子弹时间”的特效。
靠着120台相机拍摄的素材 + 后期人员持续月余的爆肝,《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才拥有了这酷炫的几秒钟。
但现在在冬奥赛场上,1分钟之内,这样的特效就能自动合成,伴随比赛直播即时呈现到观众眼前。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之快, 跟本届冬奥会的一大变化直接相关,那就是冬奥会核心系统的首次全面上云。
背靠云计算,不仅几十个拍摄视角形成的几十路4K高清信号内容能在分钟级内被传输、处理,对于转播赛事的电视台来说,甚至完全不用派人到现场,在云上就能获得4K/8K的赛事画面,并完成剪辑和转播。
数据显示,采用了云转播方式的北京冬奥会,现场广播人员较之平昌冬奥会减少了约32%。
还不止如此。
实际上,从更底层的视角来看,全面上云就像是给奥运这台汽车换上了一个新的发动机:
云上冬奥正在革新这样一场全球盛会的IT架构、传播方式,甚至“化不可能为可能”……
巴赫:云技术为奥运留下新标准不妨先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
彼时,雅典奥运会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作为那届奥运会技术筹备的亲历者,阿里云奥运项目负责人张大志介绍,在赛事举办之前,相关的技术准备其实已经持续4-5年之久。
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上:
对于组委会来说,即使有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的帮助,从设备上架到此后的运维管理,都仍需亲自下场关注。
如此,在技术管理这一赛事的基础保障工作上,组委会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产生的设备成本、人力成本也十分巨大。
而更大的问题或许还在赛后:十几天的赛事结束之后,这个临时搭建起的数据中心就无用武之地,拆除之后难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阿里云|这届冬奥会的黑科技,真是细到毛细血管了
文章插图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云的概念开始在技术界兴起。
2004年,谷歌发表了有关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计算和分布式数据库的3篇文章,为计算体系从集中型向分布式演进提供了基础。
同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全球骨干网络基础设施取得突破进展。
2008年,阿里巴巴确立云计算战略。次年,阿里云正式成立,研发的云操作系统被命名为“飞天”。
“飞天”研发之路颇为坎坷,工程师们一度扛着“人肉计算”的骂名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前行。直到2013年,阿里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5000台服务器计算能力的公司,“飞天”的研发才取得实质性进展。
飞天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络,将全球不同地域数据中心内的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企业或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联网就能获取到无限算力。
这无形中为每四年换一个主办城市的奥运会,提供了一种非常合适的基础设施。2016年,云计算终于走进国际奥委会的视野,这时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存储、网络、视频等技术上取代传统IT成为新型基础设施。
当时,阿里云支撑下的双11,流量已经达到了每秒17.5万笔交易订单和每秒12万笔支付的级别。
平稳度过如此级别流量洪峰的能力,成功吸引了国际奥委会的注意。
2017年,在阿里云工程师现场展示了10分钟搭建一个基于云的广播级直播环境能力后,国际奥委会最终决定与其达成合作。阿里云就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唯一云服务合作伙伴。
这也就意味着,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全新的数据中心不再是举办奥运的必选项。
阿里云|这届冬奥会的黑科技,真是细到毛细血管了
文章插图
如此,在上云之后,奥运会的IT构建模式就完全被颠覆了:
组委会不必再考虑设备采购、运维管理等问题,只需按照上线系统的需求,利用现有的阿里云云计算能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