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富豪搞慈善捐赠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三 )


工人们汹涌的怒火,被卡内基在自传中轻描淡写为“劳资关系”,是“做公司就会有的烦心事”。但事实上,他至少被此起彼伏的罢工困扰了10多年。当年,美国实力最强的钢铁行业工会就驻扎在卡内基下属的工厂。1902年,《财富的福音》发表3年后,他的工厂又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暴力的罢工运动——霍姆斯特德罢工。工人和政府官员都有伤亡。后来,在卡内基集团的要求下,州政府卫队出动8000士兵镇压工人,才保住了工厂。
捐赠|富豪搞慈善捐赠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文章插图

霍姆斯特德罢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境遇似乎更糟。下属工厂经历了来势汹汹的罢工,1901年,他又因政府的反垄断诉讼而被送上法庭。那段时间,丑化洛克菲勒的漫画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全都是一些狡诈、冷酷、丑陋的形象。他后来痛苦地回忆:“我所赚到的所有财富都不能弥补我那段时期的焦虑”。
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处境,并不特殊。在全球动荡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堆积的财富也把美国富豪架上了高空的钢丝绳,一边是席卷全国的罢工和农民抗议,另一边是欧洲蓄势而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他们每走一步都是险象环生。
1905年,大受富人支持的麦金莱总统死于无政府主义者枪下。
罢工、抗议、刺杀总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布林克利注意到,富豪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变化表现在可观察的外在,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史》中,他写道:“富豪开始不再追求华服豪宅,1910年起,第五大道上的很多高楼大厦被主人遗弃,有的被学校和政府接管,有的干脆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不显山露水的公寓楼,而且这些公寓楼也不再有浮华的装饰,简洁低调。”
空走钢丝的富豪找到了一根平衡杆,那就是捐赠。
他们的经历,在100年后产生了回响。2000年,在面临反垄断诉讼两年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有生之年捐出所有个人财产。此后,他逐渐退出在微软的工作,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公益。
很难说这些投身公益的富豪没有造福社会的梦想。但在彼岸的崇高和此岸的自利之间,曾有一道深不可测的沟壑。他们跨了过去,才触及崇高。
如何捐赠?科学地用好每一分钱赚钱和花钱,都需要“科学”。承认并且精确计算利益,正是整个公益系统的运转逻辑。
这种“科学”,首先体现在对捐赠领域的把握上。前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第一次向比尔·盖茨汇报时,感到非常紧张。这是因为,同事告诫她,一定要认真准备,因为盖茨看过所有材料,而且对数字极其敏感,对很多国家,比如埃塞尔比亚政局、尼日利亚北部冲突和阿富汗战乱等十分清楚,而且对资助领域的科研进展也了如指掌。
深入调查捐赠领域,这不是盖茨特有的做法,而是私人公益基金的传统。从成立最早的塞奇基金会开始,社会调查就是工作的重要一环。塞奇基金会专设统计部、课题研究部,开展田野调查,出版了大量社会调查报告。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社会学家或社会工作者。这样的例子,在之后的基金会发展史上不胜枚举,卡内基基金会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福特基金会的《盖瑟报告》等等,都是影响巨大。
“科学”地用钱,也体现在以专业的管理制度行事。更直接地说,就是照搬了企业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更新,公益基金的管理方法也在与时俱进。
用人当然也需要“科学”。私人公益基金会不是富豪个人的爱好,或者发挥余热的地方,交给家属随便打理就好了。在美国,大型私人基金会的掌门人是当之无愧的社会精英。仅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有3位官高管曾担任过国务卿。所以,大基金会又有“影子内阁”之称。其他还有许多基金会管理者来自大学校长、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也不乏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入职盖茨基金会之前,李一诺是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她刚到基金会时,也为其他员工的背景感到意外,他们中间一半人有创新相关的专业背景,而不是她想象中的“具有公益背景的员工”。
董事会的第一届董事常常包括捐赠者及其家属,但家族在董事会的影响一般只持续二、三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府和民众的一个忧虑:富人已经手握金钱,通过捐赠,他们的权势会否贯穿所有方面,并把权势传递下去?
也因此,美国的公益基金会一直面临政府的严格监督。这种监督涉及税务、财务等等,但最为严密的监督往往针对政治,比如,参与总统及政府高官的选举、宣传,对特定社会思潮传播及其社会议题的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