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游永恒: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种子

如何培养一个奥运冠军?由于北京冬奥会的火热,冠军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为热门话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通过家庭教育的改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
对孩子来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卓越父母本身就蕴含着最深厚的教育资源。若父母只重视“言教”与“指导”,自己缺乏上进心,却“鼓励”孩子上进;自己不学习,却整天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自己缺乏敬业精神,工作得过且过,却要求孩子不断努力,如此导致自身教育资源匮乏,也就失去了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力。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方法”,更多的是父母内在的“修炼”,良好的家庭教育源自父母自身成长,用家长的成长引导孩子的发展。
全面发展与优异成绩可以相得益彰。一些家长误认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孩子的课业成绩提升存在冲突,注重全面发展会减少学习“投入”。他们坚信“一滴汗水,一分收获”,不断加大学习投入,追求更高分数,甚至异化为一种教育“偏执”。事实上,追求成绩与升学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会看到“两滴汗水一分收获”,教育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近年来学生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过重以及由此导致的发展片面、睡眠不足、身心不健康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家长集中精力抓学习,无视与升学考试相关度不高的学习领域,艺术、体育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要与“加分”相关联才有意义。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长期被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左右。不少家长骨子里依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让孩子“苦”一点,但对于提高成绩还是有效的,从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要激发孩子更大的成长潜能,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更新。
超越“赏识教育”与“吃苦教育”的纠结。赏识教育包括鼓励、赞扬、接纳、快乐、兴趣培养等价值取向。吃苦教育包含严苛教育、惩罚教育、挫折教育等价值取向。有人说赏识教育、兴趣教育是娇惯孩子的教育,不如吃苦教育和严苛教育,这种观念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吃苦教育重视规则和个人意志的培养,有其独特价值。赏识教育和培养兴趣的教育,重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行为的阳性强化和人文关怀来促进认知过程与成就动机的提高,这种方式同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赏识教育与吃苦教育并不冲突,受到赏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孩子更愿意付出,更能吃苦,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的哲学内涵。
一些家长不自觉地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一说到吃苦教育,就要严苛刻板,不能容忍过错,极度追求完美,把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搞得苦不堪言,事实上这正是不少孩子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缺少可持续发展动力甚至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成功的家长,对孩子既有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的一面;也有不断鼓励,引导和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感受成长欢乐的一面,这正是家庭教育应有的逻辑。
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需要探索与创新,不能简单复制他人经验。同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不管家长是什么学历和收入水平,做到以下几点,就是合格甚至卓越的父母。首先,父母需要终身学习、自我成长,把自己的学识、智慧、上进心、乐观、规则意识、法治精神、善待他人的品格融入心中,这就具备了最深厚的家庭教育资源。其次,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无须攀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性,都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家长需因势利导,有差异地、个性化地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条件,尽到了责任、发挥了孩子的潜能,就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游永恒:每个孩子都是充满希望的种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功利性强,家庭教育的“格局”小。教育当然有“功利”的一面,但因为功利的追求而让教育失去人文精神,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那就是短视与无知。教育需要“文化启蒙”,更需要“诗和远方”。(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