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歧路与彷徨( 二 )


在第3章“内藏乾坤”中 , 昌达详细讲述了三种日常用品——棉花、咖啡和微芯片的故事 。 这三种产品从全球商务中脱颖而出 , 在其内部蕴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玄机 。 棉花最初是印度的作物 , 然后被推广到全世界 , 继而被美国棉花取代 。 咖啡一度只在阿拉伯世界流行 , 但是后来它征服全球 , 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 今日全球化进程最倚重的工具当属微芯片 , 它助推信息革命 , 也为几乎所有工业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 而它本身则是从全球科学知识交流中产生的数学和物理概念中演绎而出 , 这一科学知识交流过程前后持续千年 , 范围遍及三大洲 。
全球化的歧路与彷徨】在第4章“传道世界”中 , 昌达探索传教士在同人类社群接触、联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 出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信仰的发展 ,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鼎足而立 , 传遍全球 。 昌达认为 , 今天的环保组织等 , 是新型世俗化的“传教士” , 他们宣讲人权、环保、反贫困的“教义” ,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第5章“周游世界”讲述了冒险家的故事 。 人类中的冒险家因为好奇而走上探险和发现之旅 , 这种好奇心正是将地理上各自分离的世界连为一体的重要因素 。 早在公元前500年 , 迦太基大将汉诺(Hanno)就乘舟沿非洲西海岸漂流 。 14世纪起 , 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 , 还有马可·波罗(MarcoPolo)和费迪南德·麦哲伦等人纷纷走上旅途 。 无数冒险家拓宽了世界版图 , 也为创建今日的一体化世界贡献了力量 。 今天 , 千万移民离家闯荡 , 追寻更好的生活 , 千万游客也急于出行 , 他们共同筑成日益坚实的桥梁 , 将全球各地连为一体 。
在第6章“帝国经纬”中 , 昌达循着历史轨迹 , 考察那些志在天下的统治者和武士在全球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 从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到成吉思汗(GenghisKhan) , 这些统治者实现了抱负 , 将八方土地和各个族群纳入其治下 , 不仅催生出更多样化的基因库 , 而且传播各民族文化 。 昌达指出 , 帝国——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统治者们构筑的政治体系 , 促进了法律和语言统一以及全球动植物物种交流 。
第7章“奴隶、细菌和特洛伊木马”探究全球联系扩展过程中最阴暗的部分 。 越来越多的商人、传教士、武士和冒险家走向世界各地 , 他们也带去了严重的问题 。 从一开始 , 他们就将在他乡抓获的战犯以及普通百姓变为奴隶 。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后 , 更是逐步将蓄奴制推向高峰 , 美国各地因此出现多种族社会 。 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则将天花和流感病毒带到美洲 。 今天的计算机病毒制造者又利用高速光纤互联网网络 , 扰乱并破坏全球计算机运行 。
第8章“全球化:从流行语到诅咒”考察了“全球化”一词的成长历程:1961年它怯生生地挤进英文词典 , 之后 , 由于人们对世界互联互通现象的认知不断深化 , “全球化”终于成为流行词 。 这一历史时期 , 由于管制放宽和技术进步 , 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如虎添翼 。 但全球化进程滋生出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 , 人们逐渐开始重新评估毁誉参半的“全球化” 。 第9章“谁害怕全球化”讨论了全球化的赢家和输家、全球化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后果 。
昌达在最后一章“前路漫漫”中总结了全球化进程 ,, 指出目前必须面对的全球性挑战是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 将暂时被排斥在全球化体制之外的人群纳入全球化进程 , 并遏制部分发达国家日益嚣张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保护主义思潮 。

今天 , 全球化毁誉参半 , 面目难辨 。 昌达指出 , 全球化的进程中 , 赢家往往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规则制定者 。 西方的反全球化思潮又是一个例证:一旦利益受损 , 掌握权力的一方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 从鸦片战争开始 , 西方人一直在鼓吹自由贸易的好处 , 现在 , 西方人似乎突然害怕其加入了全球贸易系统的中国人、印度人和越南人 。
昌达引用纳粹崛起的史实警告说 , 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思潮 , 有可能蕴育着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 。 1929-1933年 , 第二次全球化进程在关税壁垒和移民限制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浪潮中戛然而止 , 引发了全球大萧条 , 世界贸易额降幅超过50% 。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写道:从全球化失败中捞取最多的政治资本的人 , 当属希特勒 。 在德国 , 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动荡 , 政治上的幻灭感 , 人民渴望“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渴望 , 都为纳粹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 希特勒在竞选演说中反问选民:“当今世上 , 有太多的国际主义、国际道义和国际契约 , 这些到底给德国带来了什么呢?”昌达指出 , 希特勒的反问 , 与今天很多发达国家中的反全球化言辞如出一辙 。 而德国当时的反全球化的结果 , 就是希特勒上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