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

来源:偏见
罗振宇|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
文章插图
离开故乡 , 去外省学习、工作 , 对于很多中国青年而言不过是个普通选择 。
1993 年 , 有三位青年背井离乡 , 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生活 。 面对一座和故乡截然不同的城市 , 他们有过绝望 , 有过迷茫 。 他们挣扎在异乡的不安全感中 , 最终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 , 他们是罗振宇、姚晨、贾樟柯 。
考研是他逃避的港湾
1993 年 , 年轻的罗振宇第一次来到北京 。
他站在朝阳门桥下看着车流 , 突然生出了绝望的感觉 。
早上 5 点钟 , 罗振宇走出火车站 , 满大街都是面包车 , 10 块钱一趟 , 是他坐不起的价格 。 旁边的大楼里的灯逐渐亮起来 , 这样的庞然大物 , 并没有给人安心的感觉 , 而是让人显得对比之下更迷茫了 。
“将来哪辆车会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大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25 年后他这样回想 。
所有人都站在时代的背景之前:南方讲话之后 , 改革开放开始 , 只要能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 一批人开始先富起来 。 罗振宇感到强烈的时代震荡 , 是从大学室友们开始 。 刚进学校宿舍的时候 , 大家的生活费都差不多 , 可能你 60 块 , 我就 80 块 , 每个人都会为了晚上要不要留出一块钱吃一碗面而纠结 。 等到他毕业的时候 , 贫富差距出现了 。
毕业以后 , 不再有“分配” , 这时候 , 家庭关系的差异、富裕程度的差异 , 直接导致了一个人毕业去向的不同 , 而他选择了一个逃避的港湾:考研 。
他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 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
罗振宇|大时代,谁又不是外省青年?
文章插图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的罗振宇
1993 年 , 陈嘉映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博士学位完毕 , 回到北京 。 后来他成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 。 “才过两三年 , 已经没有年轻人再对文化感兴趣 , 都是先富起来 。 一夜之间人文学者的地位一落千丈 。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考上研究生的罗振宇 , 第一次拎着两箱书走进宿舍 , 却撞上了室友丢在地上的一大堆啤酒瓶 。
室友问他:“几点了?”
罗振宇戴着表 , 看了一眼 , 告诉他几点 。
室友说:“还戴表呢?”
罗振宇回答:“戴表怎么了?”
室友又看了他一眼:“还读书呢?”
罗振宇说:“好吧 , 不好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