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的放下手机安心学习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一拿起手机,我们可能就会失控,也会不由自主地刷刷刷,玩玩玩,买买买。至于那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尤其是那些很重要但不紧迫的事,自然就是拖拖拖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能拖的恰恰就是很重要但不紧迫的事。因为正是这些事,决定了我们的命和运。
于是这里的主题是如何治愈因手机成瘾而引发的拖延症。首先我会和你一起剖析手机成瘾的深层原因,然后再和你说说治愈手机成瘾拖延症的几个具体方法。
如果你看过电影《黑客帝国》,你对片中这一幕肯定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人类被电脑人工智能系统彻底控制,都变成了脑后插管的活死人,活在虚拟现实之中,却对此浑然不觉……这一幕看起来很科幻,很多人肯定会认为它离我们很遥远,至少在几百年以后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但事实就是,这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很快就以另外一种形式提前到来了。
最开始是那种需要连接网线才能上网的电脑。当我开始接触电脑之后,很快我就上网成瘾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那根网线虽然是连在电脑上,但它更像是直接连在了我的大脑上。也就是说,这和脑后插管已经有几分相似之处了。
比电脑更恐怖的是智能手机。和电脑相比,智能手机的最大优势也正是它最恐怖之处:智能手机使用起来太方便了。以前用电脑上网还需要一根网线,现在的智能手机是随时在线。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一种高度类似于脑后插管的被控制状态。
想要治愈手机成瘾拖延症,首先我们要了解引发手机成瘾的两个深层原因:第一个深层原因是我们的身体本能,第二个深层原因是现在的商业文化。
先说说引发手机成瘾的第一个深层原因。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渐渐形成了好奇心很强这样一种动物本能。想要生存下去,想要繁衍后代,我们的祖先必须不断冒险,不断寻求和食物、环境以及交配等问题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样他们才能搞清楚怎样狩猎,什么样的食物吃了会死翘翘,什么样的环境可能有大型食肉猛兽出没,什么样的异性生殖能力更强等等。为了得到这些事关生死存亡的信息,他们可能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因为信息无比珍贵,所以人类对信息的强烈渴求变成了一种动物本能。尽管现代人的信息早已达到了泛滥过载的程度,但我们的动物本能仍然在驱使我们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一旦智能手机在手,我们身体里的动物本能会不断被激发,它让我们不停地点来点去,根本停不下来。
通过玩手机偶尔放松娱乐一下,能起到放松减压的作用。但如果任由自己沉迷其中,任由自己退化为被手机吃掉大脑的低级动物,这无疑是一种酝酿倒霉催生灾祸的状态。
说完了手机成瘾的人类身体本能原因,再说说手机成瘾的商业文化原因。
在手机成瘾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我玩手机还是手机玩我?美国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欲罢不能》,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在这本书里,他引用了「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的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玩手机成瘾,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在手机屏幕的另一边,「有数千人正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让我们丧失自律能力。
正在做这件事的,显然不止几千人。事实就是,那些拥有最聪明头脑的全球顶尖科技公司,至少有几十万名员工正在努力工作,其目的就是想让我们把大量时间、精力以及金钱都花费在他们的产品上,想让我们对他们的产品彻底上瘾。
亚当·阿尔特在书里还说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他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2010年1月推出iPad时,把这个产品吹得天花乱坠。
在乔布斯看来,「人人都应该拥有一台iPad」。但值得玩味的是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非广告贴,自己平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前来分享一波~【上手容易,亲测有用,简单粗暴】
1.当自己自控能力还可以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将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或者使用timing,forest之类的app来进行手机的学习计时。











2.当你感觉自控力不行的时候,建议使用番茄ToDo这个app,设置好定时锁机的时间,因为中午有时候玩手机玩的太长影响午休,晚上玩手机容易睡得太晚,于是我就定了如下的锁机时间,超好用。



刚起床把图给补了





■这些方法是我一直用着的,想着要不要分享,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也就是这些方法让我从一个日日王者,吃鸡,抖音,的重度手机患者,变为一个可以从事自媒体的00后青年。
这篇文章五千字,字字手打,读完需要十五分钟。
千完不要扫一眼目录,一目十行的读。
如果你总是被手机无意识的支配,
如果你总是在夜里想放下手机睡觉,却一下子熬到深夜两点;早上总想七点起床,干一番大事却刷手机到饭点,
如果你总是不能放下手机,安兴学习。
那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救星。
强烈建议先点赞+收藏再看!!!



思维导图已经整理好了,自取1先看看手机下的我们是什么样子?你是懒散的,你懒的起床,懒的睡觉,懒的学习。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在床上四处摸索找到你的手机,然后暗骂自己,因为你忘了充电。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手机仍然有10%的电量。
你打开屏幕,连接上充电器,同时打开你的神经系统。
一看时间七点零七,不急不急起床需要仪式感,我七点半起床,先关注一下国家大事。
此时你的大脑会暗示自己,我在学习这是一种获得,一种虚假的获得感会充斥着你的大脑。
如何一直进行无限制的获得,woc十点了,该吃饭了。
你是拖延症大王,一刻不事到临头,就一直高高挂起。
你钻进被窝里翻来覆去,手机还是想你,想了想你还是和手机依偎在一起了。这是你享受今天所存留的多巴胺的最后甜蜜时刻。屏幕照亮你的脸,大有闪瞎你双眼的趋势。



像不像你夜里看手机的亚子,哎,你可能是侧身但是心里告诉自己我就看一下下,就看三分钟,我想卡个整点睡觉,生活需要仪式感,妈的总是半夜三更才放下手机。
上网课的时候,两个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老师说:十分钟你们做两道题,我一想先看三分钟手机,留七分钟做题肯定可以,看完手机抬头,题讲完了,下课了。咱不哭,咱也收获了。
所以许多人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套恶性循环中,我们的真实意图在无限拖延。而为了逃避现实的窘境,我们不自觉地走入带点甜头的循环中。
正在学习的人,他忽然刷起朋友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需要消耗精力,他刷手机的行为实则只是他对学习焦虑的不自觉反馈动作。
这些不自觉的分心动作,是焦虑的投射,也并非真实所愿。看上去会让你快乐,实则徒增痛苦。
手机造就了大量拖延症患者,他们从未意识到当下自己正在做的那个动作存在问题
不停地刷微信,刷完微信刷,刷完刷微博,刷完微博刷抖音。
最后实在刷不出新鲜事了,深感生活的无力与被世界遗弃的孤独感,然后在社交网络中呻吟出一两句对生活的忧伤感叹。
你也许从来没想过,这一切源于自我的不作为。



各种消息,刷刷刷据统计,我们不断地被各种通知包围。平均来说,我们每天会收到大约65条通知。也就是说我们在清醒时每16分钟会收到一条通知,每一个通知都有可能打断你并消耗你的意志力。如果正在学习的时候被打断,一般平均需要25分钟的时间重新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手头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分心时,在要求注意力的任务上我们犯错的机率是平时的3倍。如果我们在重新调整之前又收到了一条新通知,那么我们就会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一般只要看到一个信息,就会激活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有些信息可能会更具诱惑力,需要我们利用更多的自制力去抵制。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正在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这些意志力本来可以用在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上。
研究表明,意志力被消耗的人更有可能纵情放纵,做出有悖自己理想的行为,在做事情的时候精力也会更少,变得拖延。
你想想你的意志力都用来抵制手机的诱惑了,做事怎么可能不拖延。
下次麻麻再说你为什么不学习,大声说,我的意志力用来抵制手机了,这会学不来,没有精力。
是不是感觉太难了,玩手机拖延,不玩手机也拖延,不要着急接着看下去。
2手机给你带来了什么?早上的一杯白开水已经开启了你的消化系统,是时候拜访一下厕所了。在那里,你可以在道德上许可自己满足你对手机里的消息的渴望。
你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但十分钟后你还在继续满足你的精神需要。你的腿已经麻木了,你的屁股越来越凉了,卫生间的小插曲又以身体的不适而结束。
发现自己只是刷了几个小视频,看了几个段子,似乎记得却没有任何印象。
学习了一会,感觉今天元气满满,立马发一条朋友圈,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总是不自觉的点开手机刷一刷,看看谁给你点赞了,看看谁给你留言了...
总有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好像有人有要事找你商谈,总觉得错过了什么,又不小心掏出了手机,打开微信,结果除了广告跟群信息,什么也没有...
你妈在旁边,肯定会说:“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正经事不做!给我少玩点!”然而这种话的效果,就好像告诉一个烟鬼“吸烟有害健康”,告诉一个酒鬼“喝酒伤身”,劝谏的毫无力度且毫无价值。
其实你也知道这样不好,甚至刷着刷着都刷出了负罪感。
核心问题是: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要作一会!



事前理直气壮,事后悔不堪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手机提供了一种虚假快感,这种快感能缓解现实焦虑。
面对现实的学习任务,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就、认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手机世界就不一样,你只需10分钟,就能在一局小游戏中体验舍我其谁的成就感,只需1分钟就能通过一条朋友圈获得别人的点赞,只需15秒就能在一个短视频中满足成功的幻想。
在手机提供的虚拟世界中,你想要什么,只要付出很小的代价,便能得到满足。奖赏来得如此容易,让你忘却了让人沮丧挫败的现实生活,你迫不及待追求下一次快感体验,再刷一条微博、再看一个视频、再开一局游戏……手机成瘾由此形成。
也正是这种虚拟快感冲击着你,摆弄手机。



示意图达克效应
现在我们能够轻松获取自己中意的有关明星、节目、球队、意识形态和高科技玩具的新闻,它还鼓励我们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过滤,几乎所有新闻类、购物类APP都具备类似功能,你越喜欢看什么,就给你看什么。
这样,我们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时间和注意力就越来越少了。这倒不在于互联网让我们知之甚少,或是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其风险在于,它有可能令我们陷入“元无知”状态——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越是无知,我们越是自以为是。
1999年,邓宁和克鲁格首次发表论文《论无法正确认知能力不足是怎样导致过高自我评价的》,提出“达克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如果你非常、非常愚蠢,你怎么可能意识到自己非常、非常愚蠢呢?你必须有着相当的智力才能意识到自己有多么蠢……
“要寻找达克式的无知者,头一个地方就是去照镜子。”
手机总是高效的解决着我们的问题,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所不知,满满的收获感,冲击着我们的内心,总是认为比书中获取知识更加全面,而且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