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游戏( 三 )





事实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乞求钻进Skinner箱,乞求成为小白鼠,乞求别人的奖励。因为现实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真的是太长久了,又太辛苦了。所以,游戏跟看体育,看电影,或者看星星一样就是逃避生活的工具而已。



海洛因说:我估计注射器里放的是1毫升魔兽世界危险在于现在游戏设计特别高效向你灌输成就感,比学业或者事业中要大的太多了。我们不是说游戏会毁了这个世界,或者沉迷游戏在年轻人中是一种瘟疫。不过我们以后可能会有一整代的人,在麦当劳在肯德基工作,即便他们有很好的天赋。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浪费20年的光阴在玩游戏上,然后又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不满意”,去花更多的时间玩游戏。如此往复。不过有个事实就是,如果你认为魔兽世界是毒品,那么你会看到,十年以后新游戏上的那些把戏,只会比现在更加诱人。
很感谢作者JohnHopson\u0026amp;DavidWong,写的太好了!
*********3332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2333*********Live-全新的实时问答*




■谢邀。
说到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想起我自己的大学时代。虽然都是奔四的人了,但我很能理解玩游戏这件事情。
在我看来,在压力相对比较小、生活相对比较穷、精力旺盛得溢出来的年纪,会被游戏吸引,再正常也不过了。所以大学生喜欢游戏很正常。
当然,沉迷游戏就不是好事了。
我是在2005年上大学的,上现在应该有不少年轻朋友是2005年后才出生的,所以很难想象我们当年打游戏的环境——在我的大学生活里,游戏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或是去学校机房组团打CS1.6,还得压低赞叹和叫骂不让机房管理员发现;或是在前智能机时代玩手机上的JAVA游戏。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为了玩实况足球,我们哄着寝室里唯一有电脑的室友,许下了一个月的打扫卫生倒热水上课答到以及代替晨跑,总算在他那台开个word都吱吱喳喳半天的电脑上装了“实况足球10”。
因为电脑性能太弱,球在中场时游戏体验还算流畅,但只要进了禁区,运算量一上升,就会卡上半天,以至于球一旦进禁区,我们就纷纷放下手柄揉揉酸疼的拇指(手柄也是学校旁边电脑城买的劣质货,非得用力按不可),聊聊天,出去喝个茶,回来再猜测球会落到哪里。
就这样,一群实况爱好者,照样能玩个通宵。
现在想来,当然也有不爱玩游戏的大学生——同学里有热衷去学生会的,有喜欢跑图书馆的,也有爱泡妹子的,当然还有喜欢在学生会和图书馆泡妹子的。但大部分大学生,终究还是喜欢玩游戏的——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在全人类当中相对最有自由时间、少受社会摧残,又还拥有充沛荷尔蒙的群体来说,喜欢打游戏真的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你会发现,人类真的就是一种喜欢游戏的生物。以前父母都说“不知道小孩为啥喜欢打游戏”,可一旦有了智能机,什么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先说我的第一个观点:喜欢打游戏,不是什么坏事。人本身就有娱乐的欲望,而游戏则是实现这种愿望最低成本、也最易得的方式。
不过,“沉溺”游戏就不是件好事了。有很多人会说,人沉溺游戏是因为现实不够美好,我倒不这么看——在我看来,游戏和游戏是不同的,有些游戏让人“沉溺”,是利用了人的动物性,硬生生制造出了条件反射。这种游戏,就需要警惕。
而且,这种沉溺事实上是不分年龄的。我之前替一家事业单位做策划的时候就见过一位,五十出头的老师傅,成天对着手机点啊点的,我好奇一看,是个特别无聊的RPG手游,自动打怪自动升级那种。总之我是看得一头雾水,半天都没看出这游戏的乐趣在哪里。问他的时候,老师傅说:“我也说不出它哪里好玩。”
说不上好玩,还强制性地去玩,可以说是一种最差的沉溺体验。
游戏和游戏是不一样的。整体而言,游戏都希望能够让人有好的体验,从而玩得更久,更投入。而每种游戏又各有侧重,比如冒险类游戏,希望让你体验的是震撼丰富的剧情,和沉浸在异世界过另一种人生的感觉;格斗、射击类游戏,希望让你体验肾上腺素飙升、心手合一的爽快;哪怕是消除类游戏,也在触动人心底里的“乐趣”点。
在我看来,这种“乐趣”点才是游戏真正的价值所在。但这种“乐趣”并不容易实现——switch上的《荒野之息》有乐趣,可业界有几个塞尔达?实况和fifa有没有乐趣?那靠的是多年的经验和每年对引擎的修补,纵然是实况足球这种“无脑必买作”,也有“单数年诅咒”。至于“巫师3”,更是靠着令人咋舌的剧情深度取胜。
这些让人感到真正乐趣的设计,需要真正的天赋、用心、经验和技术。就像是厨师做的料理,食材有贵贱手法有高低,一点没操作到位,就不是那个味儿。
而另一些游戏,吸引人用的是另一种手法。让人感到乐趣不容易,但让人“爽”其实很容易——游戏说到底,就是挑战——反馈——更高挑战——奖励的循环,那么,只要把这种循环抽出来,高度提取之后,再以各种“抽卡”“签到”“任务”包装得花团锦簇,就足够把人变成巴浦洛夫的狗。我认为,这类游戏就是香精色素调制出的“垃圾食品”,让人“为玩而玩”。
这两种游戏,哪一种更容易令人沉溺?答案是第二种。人的审美体验是会有疲劳期的,精彩的剧情、痛快的打击感事实上并不会令人长时间沉溺;而相反的是,“垃圾食品”游戏不能靠乐趣来吸引人,便只能靠直接刺激人的快感中枢,延长游戏时间。
别觉得这种游戏不受欢迎。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玩游戏就是不想累,“爽”最重要。
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呢?举个例子,大家刷抖音的时候经常会刷出广告,而广告里最多的就是游戏广告,游戏广告里面最多的情节又是“一刀秒怪”“一天升到30级”等等——我看了几天的广告,发现现在“开局就送十连抽”已经不吃香了,一百连抽才是起点。总之,这些广告大部分都不会告诉你“我的游戏很好玩”,而会告诉你“这个游戏变强很简单”。
这些游戏广告虽然制作粗糙,但事实上它们的内容经过了实际投放的考验,是相当精准的。也就是说,对于大量受众来说,他们玩游戏时,就是会被“快速升级,一天当高手”吸引。
我每次看到这种广告就会想,如果这游戏真是这样的话,那它的乐趣到底在哪里?如果是网络游戏,人人都能秒变高手,那不还是未必打得过对方?如果是单机游戏,玩家不用做什么就能一路平推秒天秒地,那就算一统宇宙,又有何乐趣可言?
所以,这种实际上毫无乐趣的游戏,到最后吸引人继续玩下去的,就是“变强——打怪——变强”,最后强得胜过别人。可缺失了乐趣本身,“变强”也就成了数字的堆砌,让数字越堆越高的,要么靠肝,要么靠氪。无论哪一种,都容易让人“无效沉溺”——在我看来,玩了半天,花钱花时间,没得到乐趣又不舍得放下,就是无效沉溺。
所以,分辨出这种游戏,避免被这种游戏拖入沉溺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我有几条小建议。
其一,广告制作粗劣,不断强调“我这游戏超爽的”,大概率不是佳作,不必浪费时间;
其二,如果有可能的话,买个主机,每年玩上一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当然,这也有风险,顶级大作未必就适合每个人(比如我,因为掌握不好操作,巫师3和荒野大镖客一直都在吃灰),而且大学生也不一定有玩主机游戏的空间和设备。寝室里放个电视机,随身带PS4,毕竟还是有点太硬核了。
其三,可以找个高阶账号体验——对于一些游戏来说,游戏不同阶段的游戏性和乐趣是不一样的。这种体验既能够免除新手做大量重复任务的枯燥乏味,又不用承受肝氪带来的沉没成本,玩过之后如果确有兴趣,还能跳过那些“垃圾食品游戏”必备的“条件反射期”,直接进入考量游戏性和乐趣程度的阶段。这个方法,能够很好地避免沉溺。现在有不少可以做账号体验的平台,比如租号玩之类的,花一点小钱就能体验到高氪玩家的感受。
当然,以前借号玩游戏是比较高风险的事情,借朋友的号把战绩打差了还是小事,万一被人爆了装备,就跟借车出去撞了柱子差不多;上网租号,又很可能碰上空心汤团,给钱之前是满级神装,给钱之后直接发一个小号,都只能自己认栽。
但现在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很好地解决租借账号的封号、盗号、外挂等问题,账号里的装备也无法分解、售卖,这就能让租借账号变得安全。
其实你会发现,尽管我很支持大学生打打游戏,但我的建议,都是希望大学生少花点钱、少花点时间在游戏上的。毕竟,大学生首要任务还是学习。所以,通过好的筛选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真正有乐趣的游戏,而不是“垃圾食品”式的游戏,是最好的。而如果能从游戏的乐趣里,再找到一些人生所需的知识,那就更好了。
毕竟,应该是人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人。沉迷游戏的人,只会变成在虚幻的数据与升级中享受压倒性快感的游戏奴隶。


■游戏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无限可能性。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暂时地把自己从繁琐的现实中解放出来,附身到所控制的角色身上,去身临其境地体会一切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且不说大部分都是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就算你真是什么富二代、土豪、或是商业精英,在现实中能够做到什么呢?穷玩车富玩表?酒池肉林?去乔奶奶的直播间一掷千金?还是每天沉迷于事业,沉迷于权力地位不可自拔?
你能穿越吗?能修仙吗?能成为救世主吗?能获得想象中的真爱吗?
即使你生来不凡,即使你精彩绝艳,即使你天才又努力,即使你有钱又有运气,你最多能收获铜臭者的嫉恨目光,他们向往你的生活,但实际上恨不得扒光你的一切占为己有。你感受不到,中世纪街道两旁站立的孩子对着英雄投去的那种震撼的眼神,那是憧憬、感动、期待、感激等美丽感情所凝成的结晶。
何况我们大部分人,连普通人的嫉恨眼神都不会收获,只会嫉恨别人罢了。
大学生又怎样?父母那代人,大学生是真正的人中龙凤,万里挑一,或许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存在。而在我们这个年代,先不说大学生多如牛毛,就算你是985的高校生,其实也完全感受不到什么荣耀之类的感情,因为我们大概也知道,自己变不成袁隆平,变不成鲁迅,连太宰治、梵高也变不成。
而在游戏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也能轻而易举地体验各种极端状态下的感情。你可以作为虔诚的信徒,来一发信仰之跃,听着远天的鹰鸣坠落高空;你可以是烈火中的圣女,感受一下被烧死的救世主的悲怆;你可以是终日行走于漫漫黄沙旅途的旅人,饱尝没有尽头的空旷与孤独;你可以是机甲驾驶舱中奄奄一息的染血少年,看着同伴的拳头和泪水雨点般砸在驾驶舱的玻璃上...
游戏蕴藏着巨大的情绪价值,玩通一个游戏,等于在某个绚丽璀璨的世界里重新活了一辈子。这种丰盈充沛又真实的体验,要强于现实中的一切普通娱乐。
这或许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游戏的理由吧。





■8在我看来,不爱学习而沉溺游戏,深层的原因往往是一种意义感的缺失。

前面的几位大佬,都认真详细的分析过,游戏相对于教材课程,在吸引人注意力上的优势
比如即时反馈、小目标渐进、团队协作、成就感等等
因为各种精心设计的套路,使得游戏比学习要爽的多,自然学生们不想学习了
那么,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最好就把学习搞像游戏一样好玩

我非常认同他们的观点
不过同时,我也注意到许多反例,不少人身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些看上去很枯燥的东西,他可以学的比玩游戏更嗨

比如当年隔壁寝室的学霸,他热爱物理学
每天都在啃各种晦涩难啃的数学、物理还有哲学著作
那些天书,我等学渣连第一页都看不进去,他却乐此不疲
最后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

另一学霸,热爱英语,尤其是练习口语
她会花很多的时间,反复练习某个单词的发音,使其更加的地道。
每次她很认真的和我分享,说某个音节时,舌头上的细微动作该如何做的时候
我都用一种看病人的眼神看着她

而我自己呢,大学时虽然觉得数学和英语无比的没劲
但是,却喜欢上枯燥的编程,写程序写的很上瘾
一开始实现基本功能后,忍不住会想着如何让这个流程更高效、如何增加一些更好玩的新功能
然后就会不停反复的优化我的代码,每一次优化,都想做的比上次更完美
而每完成一次优化,我又会感觉还是有点缺憾,想下一次怎样可以做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