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活不成“寒门博士”的穷人,正在从互联网上消失( 二 )


遭受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生活 , 但既没有怨天尤人 , 也没有自暴自弃 。
但这并不代表着穷人形象在公共话语中得到了改观 。
甚至有人在赞美黄国平的“穷且益坚”时 , 还不忘把他与更多普通的底层人做对比:
“在极大的苦难之下 , 有人选择自暴自弃 , 有人却选择逆流而上 。 ”
换句话说 , 他们更像是难得的例外;
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 , 并欣喜于奋斗改变命运的“美好结局” 。
然而这恰恰是因为 , “穷人”在舆论中依旧是贪婪短视、唯利是图、毫无善良可言的形象;
而所谓的完美结局也正是因为黄国平们已经彻底逃离了这个群体 , 以及它所附带的一切——即使这种逃离 , 只存在于网友的想象之中 。
为什么我们如今只会赞美“完美的穷人”?
又或者说 , 为什么穷人的形象发展至今 , 只剩下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对一个群体的善意往往是源于共情的 , 而共情的前提是了解 。
如今人们会为福贵大爷“父母双亡 , 大哥去世 , 妻儿早逝”的悲惨经历落泪 , 为黄国平“光脚走在滚烫路上”“拖欠学费被老师叫去谈话”的困窘而唏嘘不已;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 , 穷人的生活状态早已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
去年 , 一个河南女孩因为买不起手机无法上网课而试图自杀;
有人惊讶于有家庭居然买不起一台最便宜的手机 , 甚至指责女孩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
但现实是 , 确实有不少山区孩子买不起智能手机 , 或者家里没有wifi , 只能跋涉几公里山路去“蹭网” 。
然而在河南女孩的事件之前 , 他们很少为人所知 。
6亿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人 , 常常只存在于数据中 , 很少会进入互联网五花八门的讨论范围之内 。
或许是因为社会圈层逐渐趋于封闭和分隔 ,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
没有意愿更没有机会 , 再对另一个群体的真实样貌投去探究的眼神 。
一个非常讽刺的事实是 , 捧红“福贵大爷”的并非是针对底层的社会调查 , 而是一档交通节目 。
他是作为“违反规定的交通肇事者”出现的 。
这也是如今“穷人”出现在网友面前的主要方式——他们意外地与互联网上的大众产生了交集 , 打扰了那些原本平静而单调的生活;
在大多数情况下 , 还是以一种与文明相悖的、令人厌恶的 , 甚至是不可原谅的方式 。
福贵大爷的故事是难以复制的 , 他的身世非常悲惨 , 但其行为对他人的危害又比较轻 。
然而在更尖锐的冲突、更难堪的场面下 , 人们很少有耐心探寻穷人的苦难 。
我们在半个月前曾经分析过卡车司机的生存困境: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 , 还要应付各个环节上的金钱损失 。
而在留言中依然有很多人对这个群体充满了愤怒 , “卡车司机全都罔顾人命 , 对他们就应该重重处罚” 。
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乃至安全时 , 保持包容和理解是很难的;
而当穷人只能作为“破坏者”出现时 , 舆论对他们的厌恶和反感几乎成了必然 。
或许唯一会被赞美的 , 只剩下像黄国平这样的“寒门贵子” 。
通过读书实现人生逆转 , 进而回馈社会——这几乎是如今仅剩的“积极向上的底层故事” 。
可当我们把黄国平看成是“走出农村 , 改变命运”的美谈 , 那些走不出山村的人怎么样了?改变不了命运的人又是为什么呢?
当底层的样貌被简化为“寒门贵子“ , 那些没机会、没能力成为“贵子”的人只会渐渐隐形 。
他们将与他们面对的困境一起 , 躲藏在无人在乎的隐秘角落 。
客观来说 , 黄国平和福贵大爷的“走红” , 确实把部分底层的生活状态推到了公众面前 。
但同样伴随而来的 , 是我们对于奋斗叙事的习以为常 。
他们面对苦难的坚忍 , 面对生活的热忱被频频强调;
大家仿佛找到了浮躁社会中最珍稀的品德 。
黄国平这样“寒门贵子”的故事 , 放在如今算是恰逢其时 。
那篇致谢的第一句话格外抓人眼球:“我走了很远的路 , 吃了很多的苦 , 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 ”
很多人想起了那个曾经广为流传的故事 ,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在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变窄的当下 , 这样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经历 , 无疑是对年轻人最好用的鸡血 。
可是然后呢?
对于真正的“寒门”来说 , 学习的意义往往被网友想象的要沉重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