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主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1987年4月3日发现法门寺唐代地宫,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后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养曼茶罗世界以及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得以面世,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组)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以至古罗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金)织物,其中包括武则天等唐皇帝后绣裙、服饰等均是稀世珍宝;这些奇珍异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
本次发帖取名为国宝展,其实并非每件文物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甲等文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门寺出土文物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等级之高都是新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是唐代出土文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所以冠以国宝之名。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迎真身素面纯金钵盂唐代
通体光素,口沿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钵系梵语钵和罗之略称,又作钵盂,乃僧尼所常持之道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唐代
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鎏金双凤衔绶带御前赐银方盒唐代
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
文章插图
皇朝秘宝——法门寺出土国宝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