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五十二:平天下者 在治其国

文章来源: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五十二:平天下者 在治其国
文章插图
《论语·述而篇》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之“夭夭”为舒缓和睦之状,但此处“桃之夭夭”的“夭夭”指美艳之状,表示桃花很鲜艳、很美丽。“之子”:出嫁的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之义。“蓁蓁”:树叶繁茂之状。这是一首送新娘时唱的诗歌。我们把整首诗解释一下:“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边走一边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人怎能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使其一家人丁兴旺,因为在古代,生儿育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枝繁叶茂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使这一家如桃树般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子、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喻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和前途无量的未来,并祝福他们的爱情像桃花般绚烂、桃树般长青。”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曾子在引用《桃夭》之后给的一句总结。《诗经》里有很多歌颂爱情、婚姻的诗句,如《关雎》和此诗。它们反映了上古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上古人民的质朴、热烈、从容、通达、智慧与和谐,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生活状态,非常令人向往。也许他们的物质并不富足,但他们的精神却特别充实,情感很丰富,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亲情、友情,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体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不似现在,人人都显得筋疲力尽的样子,人人都显得浮躁不安的样子。今昔对比,让人心生感叹!有如此之国风,是因为有如是之家风,每家每户风气淳厚了,国风自然也就清正了。“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故曾子无限感叹地说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紧接着曾子又引用了《诗经·小雅·蓼萧》里的一句诗。《大学》里的原文是这样的,“《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此诗是一首典型的颂诗,即歌颂诗,表达了诸侯朝见周天子时的尊崇、歌颂之意。整句诗词为:“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孔燕”:非常安详之状。“岂弟”:和乐平易之状。“令德”:高尚道德。“寿岂”:长寿而快乐。整句字面义为:我们所见到的周天子呀,他是如此的安详平易,兄弟之间亲爱和睦,道德高尚且长寿快乐。引申义为:为何周天子所辖之国民、国风,呈现出如此的太平安乐之状呢?那是因为周天子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他只不过是把家放大为国而已,故有此盛世出现——“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五十二:平天下者 在治其国
文章插图
紧接着曾子又引用了《诗经》中另外一处,“《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诗引自《诗经·国风·曹风·鸠》。这首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此处引用的是诗的下半部分中的一部分。整句为:“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鸠”:布谷鸟。“淑”:因内在品德高尚而外显圣洁之状。“忒”:差错。“正”:表率。整句释为:善良贤能的君子,他的风仪令人倾慕,因为他那令人倾慕的风采仪表,使其成为了四方各国的表率。
曾子在引述三处《诗经》之后,紧接着总结了一句:“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这些美德的行为,于家中父子兄弟所效法践行,因而其影响所及,德风所被,亦为四海国民所纷纷效仿。这就足以证明“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之理。
曾子自此开始申明“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之理。天下者,四维之外,无极之远,无限时空之谓也,收而为人人之个体身心,又无比切近者也。故陆九渊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此之谓也。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合而言之,曰“天下”。儒者所谓“天下”,主要指我们心性彰显之处、道德文明所化之域而为言。
“老老”:先秦时期中国学者经常使用的一个修辞习惯,他们喜欢将名词作动词用,以成重词,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父父”的第一个“父”是动词,第二个“父”是名词。“子子”“君君”“臣臣”亦是如此。“老老”在这里的意思是让老人如其所是地获得赡养,根据老人的特征——比如身体与感官严重退化、易孤独、喜怀旧、多疾病等,尽力给予照顾,而不是根据年轻人或局外人的主观臆断来对待老人之所需。儒家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老老幼幼、兄兄弟弟,此为人伦之极致、人本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