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推崇的是什么

仁义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主张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虐统治,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 。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为后代剥削者提供了理论根据 。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因为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
修身方法上,孟子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推崇的是什么】《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 。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