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 是因为:这句话中的进攻是对于防守而言的 , 具体的说 , 就是在处于防守阶段是 , 不能教条、死板和墨守成规 。而是以主动的积极的动作 , 避开攻击方的强力攻击 , 同时有意的给敌方制造错觉 , 使敌方认为有机可乘而出现严重失误 , 并不失时机的消灭敌有生力量 , 从而保存自己和夺取战役胜利 。
举例说明:当蒋介石集结了五十万军队对我三万红军实施围剿 。毛主席根据敌我之间的形势判断 , 作出了万里长征的重大战略决策 。四渡赤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 , 蒋介石依靠自己在总体上的绝对优势 , 不时的逼迫红军与其决战 , 而毛主席则多次巧妙的避开与敌直接接触 , 并在此期间 , 利用灵活的战术调动敌人 , 使敌人四分五裂 , 再以优势兵力夺取娄山关 , 从而直逼蒋介石所在的贵阳 , 迫使孙度的贵军向贵阳增援 , 完成了打开云南通道的目标 , 并开始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
为什么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和讯新和财富
守则不足 , 攻则有余 。——《孙子兵法军形篇》
守尚不足 , 攻而有余?岂不怪哉?这句话千百年来困扰了无数先贤 , 甚至有人干脆把这句话改成了“守则有余 , 攻则不足” 。然而在我看来 , 这句话并无任何错误之处 , 事实上 , “守不足”的情况下 , 确可以“攻有余” 。不信?来看看死理性派分析吧 。
即使攻方兵力不足 , 也未必会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弈论”课程中曾经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给你2个师 , 让你攻破一座由敌方3个师守御的城市 。规定双方都只能整师调动部队 。通往这座城市的道路总共有甲、乙两条 。当你发动进攻的时候 , 如果你的兵力大于敌方 , 那么你将获胜;如果你的兵力小于或者等于敌方 , 那么你就会战败 。你将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兵力相等的情况交战还会战败 , 更别提对方的兵力还比你多出整整50%来 。但这样的情形却是比较真实的 , 实际作战中防守方确实比进攻方有更多的补给 , 而且如果再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 , 借助各种防御工事 , 只要双方科技水平和兵员素质不是太过悬殊 , 守方的战力总是比相同兵力的攻方要高 。
但即便如此 , 这次作战中双方获胜的概率却都是50% 。不相信?让我们来看一看双方可能的战略部署 。
敌军的三个师的兵力部署方案有4种:
A 3个师都布置在甲道路上;
B 2个师布置在甲 , 1个师布置在乙;
C 1个师布置在甲 , 2个师布置在乙;
D 3个师都布置在乙道路上 。
我军则有以下3种进攻方案:
1 , 2个师都从甲道路上进攻
2 , 2个师分别从甲、乙两条道路上进攻
3 , 2个师都从乙道路上进攻
让我们根据这几种方案列一张表格:
如果我们假定双方采取每一种方案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 那么攻方获胜的概率就是6/12= 1/2 , 即我们在前面所说的50% 。
先等一等!这是我们假设守方会等可能性地采取 A , B , C , D四种策略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考察一下 A , D两个方案就会发现 , 采取这两个方案时攻方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再进一步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 , B方案一定比 A方案好 , 而 C方案也一定比 D方案好 。那守方有什么理由会选择 A , D两种方案呢?换言之 , 其实可供守方选择的只有 B , C两个方案而已 , 它们的可能性各是50% 。那么这种情况下攻方获胜的可能性只有1/3而已 。
但是再等一等!守方不是傻瓜 , 难道攻方就是白痴吗?如果守方只会采取 B , C两种方案 , 那么攻方也不会会采取必败的2号方案 。所以其实可供攻方选择的也只有1 , 3两个方案而已 , 他们的可能性也都是50%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张新的表格:
双方获胜的概率依然都是50% 。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守方拥有更多的兵力以及更优良的作战条件 , 但是双方获胜的概率却是相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