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象雄遗址

西藏阿里地区发掘的一座古墓,打开了尘封千年的古代文明!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西藏考古发掘点分布图
西藏是一块辽远而神秘的土地,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则愈发神秘辽远 。这块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世界屋脊的屋脊”,常年狂风弥漫,昼夜温差极大 。
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导致阿里地区总面积高达34.5万平方千米,但常住人口却不足1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之一 。
以至于,阿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通往它的门槛如此之高,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才会前来探望我们 。”
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让阿里变成生命禁区、文化荒漠了吗?当然不是!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者辛勤的工作,在以前公认的生命禁区,藏北羌塘无人区里,发现了一批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
其中,处于海拔4600米地区的尼阿底遗址,保存着连续的地层和可信的年代数据,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尼阿底石器组合
这些上古先民生活遗址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 。
可以证明,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便已踏足青藏高原,并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
随后,西藏开始孕育属于自己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早期文化现象的曙光,竟然也在肇始遥远的阿里地区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尼阿底遗址地层剖面和测年序列
距今在2000年前,阿里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小邦国,这些被各种史书称为西女国、象雄(羊同)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一度曾占据着高原文化的制高点,并最早和地处中原的汉族王朝发生了联系 。
《隋书·西域传》女国条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北去于阗三千里,其国代以女为王 。出朱砂、麝香、耗牛、骏马、蜀马 。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 。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 。”
《隋书·西域传》记载:象雄(羊同)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只是“其后遂绝”…… 。
《唐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八九万” 。
但可惜,随着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从山南雅隆河谷崛起,象雄迅速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烟之中,今天所能见到的,都是它的斑驳碎片 。
作为拥有西藏历史诸多第一的国家,象雄孕育出了西藏最早的宗教系统——本教,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象雄文 。
但除此之外,它在政治、经济、技术方面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们长期几乎一无所知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直到公元2005年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才揭开象雄神秘面纱的一角,这便是阿里古如江寺墓葬的发掘 。
2005年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阿里本教寺院古如江寺门前经过,将地面压出了一个大洞 。
寺内的僧人惊讶的发现,地洞内出现了一座代古墓葬 。虽然当时并没有正式的考古队参与,但僧人们依旧小心翼翼的,对墓葬进行了简单的抢救性发掘 。
墓中发现的文物,被僧人们良好的保存,并辗转送至北京社科院考古所 。
因为,这些文物中的丝绸为西藏首次出土,且古如江寺敏感的地理位置(疑似象雄王都穹隆银城附近) 。社科院考古所决定对其周边地区,展开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
2012年,对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堡遗址(疑似象雄王都穹隆银城遗址)及古如江寺墓地的测绘和试掘正式展开 。
发掘结果表明,古如江寺墓地是一处分布相当密集的象雄时期古墓群,判定年代在公元300-400年左近(相当于中原汉晋时期),并与象雄都城“穹隆银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西藏象雄遗址

文章插图
古如江寺墓葬打开之后的情形(年代为公元300-400年)
从被再次打开的墓葬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典型的竖穴土坑石室墓 。
这种墓葬形式,随着近年国家对阿里地区基本建设的推进,广泛见于阿里各地,可以认为这是当时一种相当流行的墓葬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