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在评书《薛仁贵征东》中 , 塑造了两个反派人物——张士贵、李道宗、苏定方 。 其中 , 张士贵是薛仁贵最早的敌人 , 他作为一军统帅 , 却嫉贤妒能 , 多次坑害薛仁贵 , 差点将他置于死地 。 由于张士贵在史书中记载太少 , 难以为他洗清冤屈 , 因此让其蒙受了数百年的骂名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1972年 , 专家们在昭陵附近 , 发现了张士贵的陪葬墓 , 并清理出一块墓志铭 。 通过墓志铭 , 我们终于能够得知 , 张士贵到底是什么样的将领 。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张士贵传》 , 特别是出土的《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并序》记载 。 张士贵出身不凡 , 其祖父乃是北齐开府车骑将军 。 到了隋朝 , 其父以军功被封为大都督 。 但不知出何原因 , 张士贵不仅没有继承家业 , 反而当了反隋的盗贼 , 在洛阳到潼关之间活动到处攻城略地 , 打家劫舍 , 号为“忽贼”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由于张士贵的才华出众 , 因此王世充、李密等军阀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 但是张士贵仍未他们均为平庸之辈 , 因此他一边固守自己的地盘 , 一边待价而沽 。 经过长时间的审时度势 , 张士贵最终加入了李渊一方 , 并为李渊建唐和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
根据《墓志铭》记载 , 张士贵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 , 主要跟随秦王李世民作战
:“会朝廷将图嵩洛 , 敕公先督军储 。 太宗亲总戎麾 , 龚行吊伐 。 公投盖先登 , 挥戈横厉 , 屠城斩邑 , 涉血流肠 。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由于作战勇敢 , “太宗特遣殷开山、杜如晦赉金银四百余挺以赐之 , 乃以所赐分之麾下 。 ”这次战役结束后 , “录其前后战功 , 以为众军之最 , 除虢州刺史 。 ”
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 , 作为秦王府右库真、骠骑将军的张士贵毅然站在了李世民一边 , 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 强迫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 玄武门之变后 , 张士贵主要在南方负责镇压少数民族叛乱 , 曾两次击溃“反獠” , 并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从贞观五年(631)八月开始 , 李世民便将目光投射到东北方 , 唐朝与东北亚强国高句丽的关系急剧恶化 。 为了尽早铲除高句丽这颗毒瘤 , 李世民决定派遣一名强将出镇与其接壤的幽州 。 根据《墓志铭》记载:
“十二年 , 驾幸望云 , 校猎次于武功 , 皇帝龙潜之所 , 令作武功之咏 。 凌云散札 , 与佳气而氤氲;涌泉飞藻 , 共白水而澄 。 上览之称重焉!”
可以看出 , 作为秦府将领之一 , 张士贵不仅能征善战 , 而且亦能赋诗咏歌 , 唐太宗和张士贵君臣交流顺畅 , 并对其赋诗文采颇多赞赏 。 张士贵的文才武略 , 为此后唐廷将其官拜边疆地区担当重任埋下伏笔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 , 张士贵迁任幽州刺史 , 他在当地维修兵器、囤积粮草、招募士兵 , 为未来大规模讨伐高句丽做足了准备 。 贞观十九年 ,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 张士贵也在随行之列 , 官居辽东道总管 。
对于张士贵是否参与辽东征伐 , 《新唐书》《旧唐书》的张士贵本传中并无记载 , 但在墓志铭中 , 却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贞观十九年 , 率师渡辽 , 破玄菟等数城大镇 , 勋赏居多 。 拜冠军大将军 , 行左屯卫将军 。 銮驾凯旋之日 , 令公后殿 。 至并州 , 转右屯卫大将军 , 仍领屯骑 。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由上可见 , 张士贵在征辽军官中的地位很高 , 仅次于大总管李勣及江夏王李道宗之后 , 是唐征伐军陆路军队的主力将领 。 在战场上 , 张士贵多次击破地方大城 , 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时还是一介小兵的薛仁贵也在他的军中 。 在安市城之战中 , 行军大总管李勣 , 率总管虢国公张士贵等马步军十四总管 , 驻军于安市城的西南面 , 而“龙门人薛仁贵着奇服”在其军中 。
【历史故事】陕西有一墓碑,洗清大唐名将的不白之冤,学者:他没有陷害薛仁贵
文章图片
根据史料记载 , 薛仁贵身着白衣 , 手持戟枪 , 腰挎双弓 , 在着红衣的唐军中特别显眼 , 很容易成为高句丽弓箭手集中火力的目标 。 若换做平常的将领 , 绝不会允许薛仁贵做出这种危害纪律之事 , 但是张士贵对此却予以了默许 。 很显然 , 这是因为张士贵爱惜他的才能 , 想让他在皇帝面前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