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圣祖康熙帝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

清圣祖康熙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 , 作为一位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帝王 , 他对儒学极为尊崇 , 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 ,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典型的 。
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 , 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 崩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 , 享年69岁 , 在位61年 , 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
自从儒学产生以来 , 特别是西汉“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以来 , 历代封建王朝在制定政策时 , 都不能也没有对儒学视而不见 , 重视文教 , 一直是历代王朝相沿不变的传统 。 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如此 。
在入关以前 , 他们已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和濡染 。
据说 , 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便熟悉汉文 , 受汉文化影响颇深 。 皇太极继立以后 , 也对汉人进行优礼 , 用他们制定国家制度 。 清朝建立之初 , 虽然战事频仍 , 戎马倥偬 , 但顺治皇帝亲政不久 , 便开始重视文化建设 , 顺治十年 , 颁谕礼部 , 把“崇儒重道”作为其文化政策 , 以图振兴文教 。 然而 , 这一国策尚未来得及付诸实施 , 顺治皇帝便驾崩西去 。
康熙帝少年即位 , 由满洲四大臣辅政 , 他们反对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 , 在文化政策上倒行逆施 。
【爱历史】清圣祖康熙帝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
文章图片
瓜尔佳·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 , 玄烨亲政 , 又过了两年 , 清除了以鳌拜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 , 使文化建设重新走向了正轨 。
这一年 , 康熙皇帝亲临太学祭祀孔子 。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 , 恢复了被鳌拜等人撤销的翰林院;十月 , 康熙皇帝提出了以“文教是先”的十六条治国的纲领;十一月起 , 相继举行“日讲”和“经筵”大典 , 这些典礼具有封建帝王“崇儒重道”的象征意义 。
【爱历史】清圣祖康熙帝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以后 , 在一些汉族文士的辅助下 , 年轻的康熙帝由朱熹的《四书集注》入手 , 继而学习《尚书》《周易》《诗经》《资治通鉴纲目》等 。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一月 , 玄烨颁谕吏部:“自古一代之兴 , 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 , 阐发经史 , 润色词章 , 以备顾问著作之选 。 朕万几时暇游心文翰 , 思得博洽之士 , 用资典学 。 我朝定鼎以来 , 崇儒重道 , 培养人材 , 四海之广 , 岂无奇才硕彦 , 学问渊通 , 文藻瑰丽 , 可以追踪前哲者?”于是 , 诏举“博学鸿儒” , 以备顾问著作之选 , 罗致天下名士学者143人参加 , 经过次年春天的考试 , 录取一等20人 , 二等30人 , 俱入翰林院供职 。
诏举“博学鸿儒”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它标志着康熙帝已经将“崇儒重道”的国策具体地付诸实施 , 奠定了奖掖儒学的基本格局 。
【爱历史】清圣祖康熙帝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
文章图片
博学鸿词
康熙时期的诏举“博学鸿儒”被认为是一种“旷世盛典” , 在思想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笼络了一批士人 。
如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等就是以经学致显的 , 他们被视为亲近之臣 , 侍于左右 , 备受礼遇 。 又如汤斌、李光地也都是著名的理学大臣 , 汤斌以道学受宠 , 特授江宁巡抚 , 历官礼部尚书 。 李光地更是倍受康熙皇帝宠幸 , 康熙帝甚至说:“知光地者莫如朕 , 知朕者亦莫光地若也 。 ”另外 , 以理学而受到康熙重用者还有不少 。
康熙皇帝还十分注重购求、编纂以及诠释儒学典籍 。
他认为“书籍关系文教” , 曾说:“唯以经学史乘 , 实有关系修齐治平 , 助成德化者 , 方为有用 。 ”因此 , 他在自己初政的20余年中 , 不仅广泛搜求秘籍 , 还多次组织儒臣编辑图书 , 在经学方面 , 编成的著作有《日讲四书解义》《易经解义》《书经解义》《孝经衍义》等 。
李光地则秉承康熙皇帝的御旨 , 编纂《性理精义》以阐明性理;撰《理学真伪论》以试词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 , 广为流传 。
此外 , 康熙时期编辑撰写而成的其他方面的著作还有很多 , 这些著作涉及史学、诗文、音韵、天文、历法、数学、地理以及名物汇编等 。 其中的一些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爱历史】清圣祖康熙帝以“崇儒重道”为其基本的文化国策
文章图片
爱新觉罗·玄烨
在尊崇孔子与儒学方面 , 康熙皇帝落实在了具体的行动上 。 他亲政之初在太学释奠孔子 , 应该说是仅仅做出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