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否在复制东京的发展模式

要说铁路,东京的方式不是在周边修,而是在城里修。铁路肆无忌惮切割城市,因为铁路运量最大。整个首都圈是以铁路为核心规划的。在东京汽车是相当没地位的。|普通人的视野,大多只有一两年。邓公等人能说基本路线坚持100年不动摇,可见能够规划到百年,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具有怎样的经历,掌握多大的资源。然而这次新闻联播里一嗓子说千年大计,建立雄安新区……把直接把时间跨度干到千年,本青吓得可乐都掉了,然后不禁思索了起来。自秦统一后2300年历史长河中,在城市变迁上,有这么几个节点,算是千年一次的变化。中华第一帝国从秦汉开始就定都长安,虽然历经多个朝代与战火,但长安永远是华夏王朝的灵魂首都。然而经历千年征伐,无数大建,千年的水土变迁以及过度开发,对人口的承载终于不可持续,导致了自发的迁都。经历了唐帝国最后的辉煌后,随着小冰期的到来,终于覆水难收,衣冠南渡。这是第一个千年。东晋五代及两宋,定都南方丰腴之地,得鱼米之利,但放弃北方马源,且过了长江再无天堑,只要四川一丢就无险可守,经济之利不能弥补长期的战略劣势,千年来无数英雄豪杰的抗争,最终竟然连做个偏安王朝都不可得。被北方民族压制、征服,最终踉踉跄跄走完了第二个千年。元明清三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定都北京,终于完美的解决了南北均衡的问题,以南方之富庶经漕运海运养北方之稳定,终得600年的基本稳定格局。民国因其天生缺陷,为两次丢失北方,失去大好机会,历史最终选择了陕北发迹的TG。国朝既立,稳定北方,消除北患成为一切的基础,加上体制因素,60年内举国资源聚集于北京,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城市。如同千年前的长安,再一次来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转折点。同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变化,中国第一次由一个陆权为主的国家转型为陆海并重(一带一路)回头来说这个千年大计,我们都知道迁都这两个字的分量,有些事只能提不能做,有些只能做不能提。白洋淀是一个新的开始,绝对不是一个结束。我个人不认为历史的选择是人可以规划得了的,历史的进程自有其规律。但我相信明智的统治者是能够看清历史的方向,并顺应其潮流。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等小民,不求闻达,只求片瓦偏安。但毕竟历史上两次文明中心的迁移,在统治者的意志的背后,是那无数渴望生存的农民,用自己的赤足走出来的。一个你,一个我无足道哉,无数个你我的选择,决定了家国命运。
■大公司独占一栋楼,虽然大领导和基层狗们被楼层高低明确隔开,几无交集,但偶尔电梯里还是要尴尬面对,屌丝的汗味儿把秘书的香水都盖过去了,领导有意单独搞部电梯,可是前任老蒋就是因为这方面做的过头被发配分公司了,自己也不好吃相难看。一日楼下大堂贴出通知:公司改造地下停车场为战略大计,众部门配合搬迁地下。
■雄县一中高考状元考上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央企,经过多年奋斗加上借亲戚的钱卖掉老家的住宅于3月26日付了北京商住的首付,昨天接到单位通知:企业整体迁入雄安新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毛邓路线对比
孔子(此处更正)喊了几千年,为什么就是没几个人懂呢?
北上广深杭再怎么发达牛逼,只要五六线城市和乡村都很富裕,谁爱去谁去呗,不挺好的么。想发大财的,干大事的,做人上人的,特大城市欢迎你;喜欢享受生活的,家乡欢迎你。而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因为家乡一无所有。
Google是不是垄断巨无霸?是。但是大家有意见吗?没有。

■今年是大年,原本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连着出了几天大太阳,温度直逼夏天。愚人节正逢星期六,原本大家正开着不上班的玩笑,不亦乐乎。却猛地一声惊雷:新区诞生,规格之高,旷古未有。于是乎,人们纷纷转向,脑子快的急急取款订票,暂缓祭祖,直奔河北去抢房;脑子慢但手快的,刷刷微信朋友圈,调侃几句抢房军团;还有更快的,早就在股市中埋伏好了,港股中的金隅股份大涨40%,节后的A股,相关股票必将连拉涨停。千年大计,只争朝夕。
鄙人属于脑子慢手更慢的,等事件消停一阵后,才开始慢慢看新闻,各方文章,高手云集,尤其是新华社,标题一句大诗:东方风来满眼春,山河万里起宏图。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精彩赞叹之余,细看内容,里面讲到:新区的定位,是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这让我深感困惑,首都的非首都功能,到底是什么。鄙人脑袋着实驽钝,直想得左堵右塞,仍不明所以然。所以只好把这些困惑纪录一下,请智慧通达人士解惑。
首都的非首都功能,是计划要迁到雄安新区的;那么首都的首都功能,肯定是继续留在北京,或迁到首都副中心--通县。首都的核心功能,还是容易界定的,那就是各大政府机关。这个肯定不搬,那其它的林林总总,是一概要搬吗。
部委不搬,各地方的驻京办肯定也不搬,驻京办的衍生产业,餐饮娱乐会所一条龙,也得留下。高大上的不搬,矮小下的上访群众之流也搬不走,相应的地摊大排档简易宾馆,也得留着。
央级媒体肯定不搬,它们本就是首都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还要与中宣部保持时时畅通。那么各类地方媒体,互联网媒体的驻京代表处也不能搬,以央级媒体马首是瞻,搬走了,新闻稿出点错误怎么办。而且媒体是要抢新闻的,唯快不破,自然离新闻源越近越好。
广电总局不搬,那么各类影视公司也搬不走,各类节目制作公司也得留下,毕竟怎样通过审查,是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一项头等大事,必须派驻足够人手留在首都,没事转转场子,交流交流感情,关键时刻才能拿得下。
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会搬吗?可能性很低。首先,这些单位的领导基本带着行政职务,履行着首都功能的一部分;其次,不少领导业余时间还要到高校深造,离得远了不方便;最重要的,这些单位是要申请经费的,经费的来源是各大部委,留在首都当然最方便。当然了,学生们是可以搬走的,尤其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跟着没有职务的青年老师,到新区安心学习。
王健林会搬吗?万达总部虎踞长安街东,遥控全国各地的项目。有点可以肯定,万达必然会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一个辉煌的万达广场或万达城,想必会跟着雄安新区一同崛起。至于王健林会离开长安街吗,呵呵。
百度李彦宏会搬吗?作为BAT中唯一把总部落脚于首都的,却恰恰最与央媒结怨,多次被点名批评。所以李彦宏应该搬走,远离批评,会这样吗?tooyoung。领导的批评,是进步的动力;领导不搭理了,才是大麻烦。所以李彦宏不会搬的,百度颓势渐起,正是因为靠得不够近,被马云抢了先。老谋深算的马云,放着风景秀丽的杭州不待,把大量时间留在首都,自然不是为呼吸新鲜空气而来。
生产制造类企业会搬吗?呵呵,这类企业早就在首都绝迹,跑到京郊、天津、河北了吧。想一想,生产什么东西,才能抵得过高房价带来的成本呢。估计只有印钞厂可以。即便毛利率很高的地沟油加工厂,恐怕也难以为继。
各大医院应该也不会搬了。除了为领导看病之外,医院当然要定位于精英人群,上述精英不走的话,各大医院也只能在雄安新区开个分院,派驻一些工作干劲足的青年大夫。当然了,上下游产业链中的药贩子、票贩子们也得继续留下。
再想下去,头脑已不够用,到此为止吧。关键一句话:只要领导不搬,大家就会自觉自愿留下。
杞人忧天,井底之蛙,鄙人自感惭愧,只能汲汲于蝇头小事。权作一笑,一笑了之。

■新型撒钱方式,由全面撒钱改为集中一地撒钱,没法买房,没法永久居住,看样子就是个大学城加医疗城+批发市场。

■北京没有成型的加工业,这就是京津冀孤立的原因。所以要打造新三角需要制造业,不是现在的低端制造业,需要高端制造业。如果雄安能成为新的深圳,整个产业链成型才会打造真正的城市群。■参考任志强的回答:大东京是多少人呢,3750万。那么大东京为什么这么多人口呢,它当初1200万人口的时候跟北京市一样,下决心要把人口控制住,于是就修了一条高速铁路,说半个小时就能到大阪,说东京人都到大阪去吧,于是呢大阪人就都到东京来了。(全场笑)
■反对一下高票答案,上的回答都越来越没有思考了,一千万人的东京市区和3750万的大东京都市圈是一个概念吗?看一下维基百科,东京市内人口13,617,445。所谓的3750万是整个大东京都市圈的人口。
Tokyo-Wikipedia
重庆人口3000万,是否能凭一个数字就说明重庆和东京差不多呢?当然差远了。东京和北京虽然名字相似,都是国家首都,但你简单的这么判断,简直就是在犯罪调查过程中就进行有罪推定。某些回答问题的人,连东京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就开始回答了
东京和北京最大的区别在于水资源上。东京的江户川是东京的母亲河,正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纽约的哈德逊河。除此之外东京还有多摩川、利根川等多条河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东京更有日本运河之城的美誉,还建有朝潮运河、明西运河等多条运河。东京能够和威尼斯、苏州相媲美,而北京呢?北京虽然有永定河、潮白河,但也都基本没有正常的地表径流了,连季节性河流都算不了。如果不是上游水源地保护政策,大部分径流都流不到北京。
【日本】实拍“运河之城”东京_新蓝网
从自然条件上将,日本的东京相当于中国的珠江口或者长江口,而北京几百公里外就是荒漠,内蒙的草原近几年也是接连的干旱,连牲畜过冬的草料都保证不了了。中国的珠江口生活着7600万人,长江口两省一市生活着1.5亿人,和东京一样,这些地方也有众多的深水良港,这才是和东京相比的对象,你拿北京和东京相比,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美媒:输水成本成瓶颈中国南水北调面临调而不用
中国政府耗费了几千亿人民币从南方调水到北方,高昂的用水成本造成沿途的城市根本用不起水,只有北京依靠着中央政府的补贴,使用着价格高昂的南水。北京的南城现在基本上都是南水,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的运水成本在10块钱一吨以上,不考虑污水处理费,每吨水的售价只有3块钱。每一个北京生活的人,你能想象每次冲厕所都是政府在补贴你吗?
中央政府规划雄安新区,第一个选择就是在白洋淀,这样新区能够有相对充足的水源。所以按照拿北京和东京相比的逻辑,是很危险的。今天北京正在变成中国最不宜居的城市之一,未来三十年如果有一天北京房价暴跌,造成的原因必定是荒漠化!
现在还有人说什么北京市城建区占的土地面积占比很低,市内有足够的土地,给大家盖房子,足够住1亿人,为什么现在2000万人房价都上天了,云云。
随便给你举个例子把:垃圾围城:比雾霾更触目惊心,我们都无处可逃
如果可以,建议你找一下一个纪录片,垃圾围城,然后你想象一下住1亿人之后,北京是什么景象。如果不考虑环境成本,水资源成本,人口的极限当然可以无限提升,但是如果让你花20元一吨来用水,你能接受吗?每个人每年交上千块钱的垃圾处理费,你能愿意吗?
------------------------------------------------------
最后说明一下北京的发展模式:
在北京周边的经济体系中,计划经济的基因太强大。中央政府管理着整个国家的税收和财政预算,所有学校依靠科研项目拨款,中央企业依靠国家政策方向组织企业发展和建设,军队、电力、铁路、通信、银行、核工业、航天也都根据国家的规划发展各种软硬件装备。其他企业则依附于北京的院校、中央企事业单位。这样的经济体系,内生动力太强。所有的资源分配是通过项目申请和计划制定而决定的。于是在项目申请过程和计划制定过程中,有一种天然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竞争意识。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体系内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同时外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参与度极低。这样,每个体系内的企业想要持续的参与到这样的经济体系中,必须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北京,一旦离开了北京,立刻失血,无法生存。
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北京特有的,也是强大的政府和政府资源所产生的独特现象。中国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所谓的政企分开,时不时还有央企老总调任大省的省委书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北京的膨胀是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日益强大,政府资源日益丰富的结果。这样的体制无法变革,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北京的建设会随着政府和政府资源的扩张而持续扩张。各个行业在北京周边不断跑马圈地,北京的都市圈也日益扩大。
中国的载人航天、航母、高铁网络建设等等令中国人民自豪的成就背后都是中央政府强大之后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央政府越强大,国家也往往越强大。这也是强政府带来的好处。
【北京是否在复制东京的发展模式】还有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中国的大学如何扩招,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数量始终没有扩招过;无论北京都市圈如何扩大,北京的核心区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