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突破环境的限制从周围人中脱颖而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认识社会,结交好的朋友。拥有了这四个习惯,你的眼界、思维、经验以及信息、人脉等都都会慢慢和别人拉开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直接结果就是面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你们处理的方式以及最后的结果,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那个时候,你就形成了大格局。
可以说,格局就是上面说的那些眼界、思维、经验等综合起来的一整套东西
概括的几句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理解的过程,真正的干货不会藏在几句话里。
第一,要读万卷书读书当然有用,关键的问题是读什么书。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小的时候,我们吃过很多食物,现在都已经记不起来它们是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们的骨头和肉。
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说明,世上没有白读的书。
我的看法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白读的书。
我中学时,学校旁边有好几家租书店,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里面的书,除了武侠小说,还有各种言情、玄幻小说。
保守估计,我看了上百本。学校里看得多的人,估计看了上千本。
这些书,不客气地讲,很多是文字垃圾。
你看一万本甚至十万本,除了学习成绩下降,更沉溺于做梦以外,不会有任何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读的得是「诗书」,而不是「种马小说」。
真正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书,有以下这五类。
(1)知识类的书。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教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2)技能类的书。工作以后,大家读的更多的书,都是这些方面的书,如编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学习这些,相当于直接吸收了别人的「内力」。
(3)思维类的书。除了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图书,如一些介绍提升思维能力的图书,现在社会、历史、政治类图书,也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一些思考方法。
(4)审美类的书。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很多书看起来没用,但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塑造我们的三观,如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类图书。
有些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小说,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洗礼,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劣质「言情小说」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读书很重要,但真正能帮助人们提升格局的书,其实就是知识类、思想类的书。
第二,要行万里路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不是一句押韵的口号,而是有逻辑支撑的。
书给人的启发始终是间接的。
经验也好,思想也罢,从学习到掌握再到指导实践,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能加快这个过程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经历。
人生的很多成长都是由经历带来的,比如,有人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所以眼界比较广;比如有人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等。
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读的书除了在吹牛时有用,没什么其他用处。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看这些书,看得心比天高,现实里却命比纸薄。我进入社会之后,经历了起起落落,起承转合,摸爬滚打,才发现自己读的书里蕴含了太多的道理。我用它们来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些独特的经历和之前广泛的涉猎相结合,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我认为,一个人要扩大格局,首先要清除内心对安定的追求,能够敢于走出舒适区,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很有价值的问题,认认真真写一个回答吧。
这算得上是我另一个万赞回答的延伸回答吧: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2017年6月23日,北京市高考分数公布,北京二中的熊轩昂同学以690分的成绩获得文科最高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熊轩昂的一段视频再次引起了网友对于阶层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我那篇回答发出来之后,评论里有些在骂这位高考状元的,但实际上,人家讲的其实很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子。
他后面几句话尤其切合这个问题: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说的完全在理,同时又是一个耿直boy,我个人对他倒是非常认可和欣赏。
想想在他那个年纪,我是绝没有如此认识和觉悟!
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不仅是直接的影响(资金资源或经济条件),更重要的在于无形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耿直boy所说的,“学习习惯、性格和思维的培养”。
实际上,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当然,前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者)
详情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问题来了,如何突破环境的限制,从周围人中脱颖而出?
我觉得自己也是过来人,也算是突破了环境的限制吧。
虽然还远远谈不上功成名就,也不是什么牛逼人物,但相比以前,还是有了那么一些长进,而且,在可预期的将来,很大概率境况也会越来越好。
加上这个问题本身也算是我的专业领域,也和从事的职业相关,所以斗胆谈一谈,系统地讲一讲方法论。

在讲方法论之前,提两点根本要求:
第一,要有野心
这是最根本的,是起点、是前提。
自身都没有改变的动力,说再多都是白搭。
烂泥扶不上墙啊,你给他说他都不愿意搭理你。
或者也就是想想而已,听的时候觉得“哇,很有道理,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回过头来,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该干嘛还是干嘛,没什么卵用。
所以,孔夫子说得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自己都没有这个意识和意愿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闭口不言。
否则,听者烦、说者厌。
所以经常有人发个私信咨询我,我是不愿搭理的,除非他付费,一方面是因为我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都愿意付费了,一般是真的想要改变,就知道珍惜和努力,教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要有耐心
走过的路越长,经历的人和事越多,越会发现: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坚持,最怕的就是时间。
很多人都想着提升和改变,可是一来不愿意付出切切实实的时间和精力,二来根本没有耐心去耕耘与守候。
所以,最后真正能够突破环境的限制,从周围人中脱颖而出的,终归是少数。
希望这个人就是你。
要记住,金钱改变许多事情,时间改变一切事情。

接下来是系统地讲解方法论了。

一、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我觉得环境的影响,最恐怖之处在于,我们很难真正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坐井观天”。
只不过我们其实是很难意识到的,除非我们跳出原来的圈子或环境。
这个道理和“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如出一辙。
所谓环境的限制,至少包括两方面:
一是外在资源贫乏,比如你在偏僻的小山村里或者落后的小县城出生和长大,家里条件又不太好,连起码的教育都享受不了,语文老师都是数学老师兼任的,更不用说什么批判性思考和引导,编程技能、帆船、攀岩……没有高质量的信息输入及良好的教育资源,聪明才智也很可能被浪费啊。
以下是相反的案例,赌一包辣条,小美女的家庭和所处环境肯定很好:



二是外部人群对我们的干扰和阻碍:比如你周围的同学或者小伙伴,都是流浪街头网吧,非主流、杀马特……或者不说这么极端,就是一个普通的漫无目标的懒惰的人,每天早上睡到太阳晒屁股,起来吃个午饭接着睡,然后玩游戏到深夜……最怕的是有些你还不可能摆脱的人,比如最亲近的爸妈,以及不那么亲近却聒噪不已的所谓的亲戚。
这些无疑也会对我们形成干扰和阻碍,或者,至少会让我们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与环境的对抗中。
二、削弱/摆脱环境对我们影响
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环境对我们的限制和影响,我们就需要采取对策与行动来削弱乃至摆脱它们的影响了,这里只说最关键的几点:
1.利用好间接经验
每个人都是自己经验的产物,但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你亲自经历、体验和感悟所得的,必须是你亲自看过、听过、尝试过和体验过;间接经验则是间接通过别人的传授和经验来学习与提升。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也亏得是出生在这个时代,很多信息和资源只要你努力,是唾手可及的,互联网早已伸向各个角落,包括小县城、甚至是小山村。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好书来与智者对话和交流,如果没钱买书,网上还能下载到免费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和整理互联网资源来习得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只需要利用好间接经验(别人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大大削弱环境对我们的限制了。
不过很多时候,对于有些人,网络知识娱乐消遣,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比如,现在越来越水了,但仍然有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就看自己怎么利用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打造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小环境
你很难去改变身边的大环境,也没必要。
但你可以打造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小环境,改变自己远比改变社会和他人来的容易。
宿舍的人都在玩游戏,你可以去图书馆啊。毕业了没有图书馆,其实很多城市还是有些小图书室或类似的公益书店啊。
周围的人如果不能融在一起,你可以去选择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啊。老实说,反正过几年你们也多半不怎么会联系的,只要在一起生活时没有多大矛盾即可,用不着刻意去讨好或逢迎。
无论是在物质环境方面,还是人际环境方面,其实我们都还是有选择权的,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小环境。
3.接触更多的优秀的人群,并与他们形成联系
人难免会孤单,也需要同伴。
这不是问题,你可以也应当去合群,不过要搞清楚两点:一是合什么样的群;二是什么样的合群。
一个是对象问题,选择志同道合者,否则又是给自己阻力。道不同不相为谋即可,倒也不要互相看不顺眼,更不要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和而不同嘛,和而不同嘛,不然你也是给自己找事嘛,又要消耗很大精力在与环境对抗中。
另一个是方式问题,合群应当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大家在一起能够互相理解、支持和鼓励,互有裨益,用不着种种严格的限定。人际关系一旦成了负担,这段关系就值得反思了。
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完全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啊,虚拟团队或人群也未尝不可啊。

前面两个步骤实质是是为了突破环境的限制,削弱环境的影响,减小阻力,提供动力,接下来就是怎么脱颖而出了。

一、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
看起来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实真的不容易。
比如:
什么是兴趣?自己的兴趣何在?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对自己又是如何定位,到底看重的是什么?能力是什么?哪些能力是必不可缺的?自己的能力究竟又如何?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性格又是什么?自己的性格又如何?能否细致进行分析?对于自我的认知,可以借助一些理论及测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比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大五等,这篇文章也不可能一一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