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绝大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可信吗

可信。我们经常说社会残酷,但是如果把视野扩散到全社会,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
在这个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间就可以超过70%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动。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社会竞争惨烈的原因是资源的稀缺,但是这里说的稀缺,并不是均匀的稀缺。这两天趁着空闲的时间,我看了美剧《亿万》。在剧中,检察官问陪审团的人,你们知道在美国,20%的人控制了社会的多少财富吗?大家都在摇头,检察官说「几乎是全部」。当然,这是残酷的现实,少量的人控制了几乎全部的财富,大部分人分剩下的那点汤。
我们说这事,不是要控诉社会。我经常说,我讲逻辑讲人心唯独不讲道德善恶。我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加油,混到前20%去,不然下层的竞争又惨烈又难以获得油水。
有些人总喜欢说,我没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么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竞争?
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因为你从来也不需要跟他们竞争,怎么理解呢?因为你还没到那个高度。
社会肯定是分层的,比如美国,不管它怎样号称平等,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明白,纽约的那几百个家族都富贵了两三百年,他们的孩子自然不会跟普通人家的孩子处于相同的起跑线。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你得先进入社会的前0.01%,你才可能直接面对跟他们的竞争,就像你高考考了四百分(假设总分七百五十),你很郁闷,因为你觉得你考得不好是因为自己智商比不过那些七百多分的孩子。拜托,醒醒吧,他们不是你的对手,你的真正对手跟你一样「蠢」好不好?!
也就是说,社会竞争并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强——绝大部分人又懒又低俗,几年都不进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确保超过全社会60%的人,然后再踏踏实实,干什么事都努力些认真些,多给别人笑脸,少觉得别人欠自己,好好攒钱,就可以超过社会上80%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一些,进全社会前10%并不难,甚至1%也不难,尤其是对于像大家这样不去看抖音,而是看我的文字的人。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权力的游戏》里的守夜人学士跟雪诺说,去做艰难的决定,杀掉你心里的那个孩子,变成大人(killtheboy,letthemanborn)。
等到进了群体的前0.01%,就开始拼父母,拼智商、长相之类了,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在竞争,是否能更进一步,那个大可以不必关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也决定不了。
说到这里,这叫形势分析,总结下:
一、大部分人又懒又笨,超越他们并不难。
二、你并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们竞争。只要超过绝大部分又懒又笨的人,你就可以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迭代改进。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道理我已经明白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老问题,先认识你自己。
几年前,法制节目采访了一个小伙,他盗窃什么东西被抓起来了,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这小伙非常沮丧地说,自己是犯过错误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人,不该投机搞事,如果当初不搞事,以自己的智商,现在应该已经当上厂长了。
我当时就想问那个人,你凭什么觉得能当上厂长,你们厂的人都是猪?让你这么一个偷偷摸摸而且觉得当厂长很容易的人去当厂长?
这也是我这些年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绝大部分人不肯承认自己资质平庸,其他各方面也很平庸。
这种认识错位,直接导致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智商平庸还总想走捷径。这个就很尴尬,因为这种情况就跟收入有限却承担巨额债务一样,分分钟面临破产违约。
而且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平庸,会直接导致浪费掉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资质: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其实,“努力”的意愿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努力”的背后,是好胜心、荣誉感、延迟满足能力、执行能力、积极情感程度、尽责性、抗倦怠能力……等种种心理特质。
而事实上,思维、情绪、性格,这些表观“唯心”色彩浓郁的事物,都有对应的生理基础,本质上是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作用。
并且,它们本身也是某种遗传禀赋。
拓展阅读:
高智商的本质是什么?

■大多数鸡汤扯淡程度之高,根本没有必要反驳

■努力提高了下限,天赋提高了上限。
没天赋,有笨鸟先飞,也可以龟兔赛跑。但是兔子有奔跑的天赋,很可能越来越喜欢跑,刻意的锻炼自己的优势,形成正循环。
的确,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没有龟兔差的那么夸张,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有了题主一问。
但有一个问题,假设:成果=天赋×训练时间,那么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天赋则越来越重要。
比如A和B在5岁的时候,语言天赋一个是0.4,一个是0.5。看似差不多,但是如果他们都以语言为专业,为谋生手段的工作,那么20年后就不是差了0.1了,是差了2。30年后差的更多。即使作为普通人,也是很明显的。
题目问的,和“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异曲同工。
其实“选择”是努力赋予人的一种资格,咱越努力,选择就越多。
有了努力的基础,加上选择的正确,那么天赋越高,上限就越高。
关于“努力”、“天赋”、“选择”谁更重要之争论一直都有,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他们并不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影响。
努力是基础,这自不用多说。更多的选择也是努力的结果之一。有了正确的选择,则天赋会让努力事半功倍。

■你换个角度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努力,只有喜欢,而喜欢来自于天赋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读书
有的人拿书就困
有的人遇到喜欢的书手不释卷
这俩人谁努力?
比如踢球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野狗见肉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蛤蟆入冬
自你出生之日起,你做什么事情不觉得累,做什么事容易觉得累就定下来了
但是我们自己往往不知道
很多球迷都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打篮球不觉得累
其实是打篮球玩不觉得累,一正式开始训练,吐的跟狗一样,要不了多久就想放弃了,完全没有当初自以为的那么享受
类似的还有电竞
多少人都觉得自己打游戏肯定会很努力,结果到了青训营当天晚上就回家了,整个人身心都受到了伤害,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有传说青训营才是中国最好的网瘾戒除所

最顶级的努力就是陶醉于其中
陆羽研究茶,鲁班玩木头,宋徽宗玩书画,于谦玩狗都是类似的情况
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勉强的努力就是让你有点基本的能力,不至于自己没法独立生存
而高水平的努力看的就是天赋
我跑十公里是享受,你跑五公里是折磨
咱俩比比谁跑步更努力?
这种天赋就是不同人对不同事情的内分泌差异
我每想明白一个问题,全身都是飘起来的,抽烟喝酒啪啪啪的兴奋感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但是对于有些人思考是很辛苦的事情
而我专心做一个事情却非常的困难
是人就有长短,有长短的人生
比努力不如比选择
选择对了
所有的努力都是享受


■完全不可信。
因为努力和天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当你有天赋的时候,你努力一点点,收获一大堆,这样的甜头会让你更努力。这玩意是良性循环。
但是你没天赋的时候,你努力一点点,啥都没得着,也许就放弃了。就算逼着自己继续努力,也是努力一大堆,收获一点点,持续的碰壁的你最终还是要放弃的。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往往是有天赋的人比没有天赋的人更加努力。

■天赋只是门槛。
想要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和非凡的机遇。
天才创始人
1971年,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该中心坐落在贝尔大街,它是一座全新建筑,有着米黄色的砖砌成的墙体,临街的一侧嵌着茶色玻璃窗。当时,大学里的那些巨大的电脑主机被集中放置在一个白色房间中,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那个房间看上去有点儿像《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幕中的建筑。」在房间的一隅放置着几十台键控打孔机——这是那个年代电脑终端的必备硬件。在1971年,这些仪器代表着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世界闻名,在这里学习过计算机的学生都曾频繁出入那间白色的主机房。当年,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10多岁的、呆头呆脑的男孩儿,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
乔伊就读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正值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之时,那年他16岁,又高又瘦,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乔伊高中毕业于底特律北法明顿中学,同学们认为他是书呆子,所以送他一个雅称:「最用功的学生」——意思是他从不跟女生约会。刚进大学的时候,乔伊曾梦想将来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或是数学家;但是,就在他大一那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这座计算机中心——就在那个时候,他迷上了计算机。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成为乔伊生活的全部。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编程,即便是暑假期间,他也在一位计算机教授那里找到了一个兼职的机会——这样他整个暑假就都能编程了。1975年,乔伊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在这里,他更是痴迷于计算机软件编程不能自拔。博士入学面试的时候,他在匆忙之中准备了一份结构复杂的演讲,当时的情形正如他的一位崇拜者后来所写的:「那些面试官完全被如此精彩的演讲震撼了。一位考官后来这样回忆说:『简直就是基督舌战长老。』」
后来,乔伊加入了改造UNIX系统的项目团队。UNIX系统原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u0026amp;T)首创的,用于大型电脑主机的软件系统。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这个版本非常优秀,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数以百万计的服务器系统软件,依然是他们的那个UNIX版本。「当你的苹果电脑处于这个有趣的模式时,你依然能看到这些代码。」乔伊说,「那都是我25年前编写的,至今也没什么变化。」还有,如果你好奇当初是谁编写了那么多软件,从而使现今网上冲浪成为时代潮流,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个人也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分校毕业以后,乔伊与人合伙在硅谷创立了Sun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Sun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电脑科技变革的主要推手之一。公司成立后,乔伊着手重写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这种语言使他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在硅谷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行视他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戴维·杰勒恩特说:「比尔·乔伊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
类似比尔·乔伊这样的天才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次了,内容其实都差不多。计算机行业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计算机编程的世界不存在传统的校友关系网,你并不能依靠金钱或者人际关系取得领先地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新兴行业,人们只根据成就和天分评价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这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最棒的,而乔伊无疑正是这些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
如果没有前文谈到的冰球队和足球队的例子,我们很容易接受以上这种对成功的解释: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有没有可能在这里也找到与前文提到的特殊机遇相似的运作模式呢?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中仔细找找看。
10000小时有多久?
在将近一代人的时间里,心理学界都在不断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以为早已被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个生于1月的球员最后都能进入职业球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少数生来就有天赋的人。可以说,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但问题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天才论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一项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3组。第1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2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3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这3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3组学生都是在大约5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的。在最初的几年中,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两三个小时。但当他们到了8岁时,不同组别的学生的练琴时间就开始产生差别了。第1组学生的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岁时每周的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练琴时间不断增加,到了2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了,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的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小时了。作为对照,第2组学生到20岁时的练琴时间累计为8000小时,而「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儿。